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专家学者 > 刘孝辉

刘孝辉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刘孝辉

  刘孝辉,男,1964年4月生,汉族,四川内江市人,中共党员。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刘孝辉,一位敢于担当、执着创新的桥梁人,以其 38年的桥梁设计研究和工程管理经历,促成一座座跨江大桥成为重庆城市名片,丰富了魔幻桥都的桥梁造型、结构、功能,推动技术创新与美学创意的融合发展,为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桥都风貌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主持设计完成城市跨江大桥 4座(重庆菜园坝、东水门、郭家沱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及公路桥数十座;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 3项,获专利 8项,发表论文20余篇。他敢于担当,率先实现了重庆第一座跨江特大拱桥和公、轨复合交通共建模式创新构想;他执着创新,倡导桥梁结构美学设计的桥梁建设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桥梁美学丰富和提升了重庆独特的城市建设风格;他致力于桥梁创意、设计、施工、运维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行业跨界融合发展。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3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 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市政公用工程一等奖 2项、重庆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6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等诸多奖励和荣誉。

  1.担当工程设计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城市发展

  重庆主城两江环绕、山脉阻隔、地形高差起伏大、建筑密集,给交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为服务城市发展和塑造城市风貌,社会各界对桥梁建设提出了创新形式、整合功能、风貌融合、安全经济等多重要求,且越来越极致化。

  刘孝辉勇于担当,在主持设计的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工程确立了建设重庆第一座跨江拱桥的方案,并率先实现了公、轨复合交通共建模式的构想。通过原创性的“刚构、钢桁梁、钢箱系杆拱组合结构”体系,建立了具有“安全、经济、美观”特性的适合于公、轨复合交通的钢桁梁典型截面型式,探索出在长江中上游段实现大吨位、大节段钢桁梁整体制作、运输、安装的建桥工法,成为后来城市桥梁建设的样板,相继建成的多功能桥群,形成了独特的重庆城市建筑风格。

  他坚定推动以桥梁美学铸就城市之美,实践山水景观城市桥梁美学和城市风貌的有机融合。在主持“两江大桥”(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设计工作时,团队明确了姊妹桥设计思路,并进一步以融入和提升重庆两江四岸核心风貌为工作要求。最终,通过强大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支撑,形成以斜拉桥基本结构体系和天梭造型的桥塔空间曲面外轮廓构造外形,实现了透空轻盈的敞开式三角形桁架主梁断面和单索面稀索体系布置,充分满足车辆行驶中的开阔视野要求,形成了山-水-城景色浑然一体、尽览无余的景观格局。

  上述项目不但多次获奖,还被推举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优秀勘察设计项目。他主持设计的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目前也已实现主梁施工合龙,即将为重庆主城、为生态新区再添新桥。

  2.强化建设品质提升,跨界传播桥梁文化

  作为“两江大桥”工程 BT建设管理机构的常务副总经理,刘孝辉不仅设计了“两江大桥”,还承担了大桥的建设管理。在工程初期即确定高质量建设目标,创建国家级优质工程。他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和过程控制,实现了高效、高质、无安全事故的施工管理。最终,东水门长江大桥获 2015 年度全国金杯示范工程,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获 2016 年度重庆市市政工程金杯奖。

  每一项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的论证和工程的检验;每一座桥梁功能的全方位展现,都离不开技术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刘孝辉在其负责实施的众多工程项目中,推动行业中设计、科研、检测、制造、施工、管理的融通发展,他立足科技创新、依靠团队协作,突破技术瓶颈,实践了技术与美学融合发展理念,还以自身积累几十年对桥梁的理解,多次走进课堂,向中、小学生们进行桥文化传播。

刘孝辉相关资讯:

【刘孝辉】同名的人物

刘姓名人

专家学者

同年(1964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