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瑞,女,今年30周岁,现居住在宋官屯街道王庄小区,全家5口人,丈夫赵彬彬在外国打工;两个女儿现在上小学;婆婆阎凤珍在家照顾孩子。
前几年公公因癌症去世,在公公患癌症期间,她四处寻医问药,找专家,花去全部家庭积蓄,她从未心疼。公公在患病后期,疾病恶化无法进食,她亲自一勺一勺给公公喂饭,为他捶背按摩,每天定时给公公翻身,防止得褥疮。太阳好的时候,就推出去给老人晒太阳。甚至大小便,王洪瑞也没有嫌弃脏臭。最终老人医治无效去世,家庭因看病欠下一大笔债务,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丈夫毅然决定出国,到战争不断地伊拉克谋求高薪。王洪瑞虽然担心丈夫在外国工作有危险,但是万般无奈也接受了这个现实。丈夫一走就是两年多才能回来一次,她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婆婆年纪已大,无法料理家务,王洪瑞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婆婆,一边抚养两个孩子,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对待婆婆就像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婆婆衣服都有她帮助清洗。婆婆年轻时落下风湿的病根,每遇到阴雨天就疼痛,王洪瑞为婆婆买来泡脚盆,用中药泡脚驱寒,减轻疼痛,冬天早早为婆婆买来高级保暖衣裤,在群众眼里王洪瑞受到广泛好评。日常生活中她对老人不厌其烦,照顾得井井有条。对待两个孩子具有爱心和耐心。为家人们创建一个干净、 温馨的环境。邻居对她一家的评价是,孝顺老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对老人生活照顾周到。她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现在婆婆和孩子脸色红润,身体状况良好。她一直认为,人人都会老,要给下一代人做好榜样,现在如何对老人,以后子女就可能会如何对待我们,人人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敬。
“孝敬”这个承载着多么深重意义的字眼,也是千百年传颂的字眼,说着容易做到难,而黄桂春不能说她是多么的伟大,但她做到了“孝敬”在这个条件优越物质生活有保障的社会,老人们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孝敬,让他们的晚年过得更加美好幸福。她不仅仅是尊老的模范,还是爱幼的楷模。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由于丈夫平时忙,老人又无力帮忙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家里的活计全都是她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情。她不仅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她们的独立生活、学习的潜力。经常鼓励她们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她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
每年暑寒假期间,也是她的最忙的季节,因为她在这期间除了照顾自己的孩子,还帮助邻里照顾孩子,教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等。这样他们的父母就能放心地干活,孩子们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免于荒废学业。
她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从她的行为上,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的脸上,我们真正读懂了什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她有着自我的人生规划,如果人世间有真爱的话,那就是奉献。不在于奉献的多少,也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用心真正的感受它。王洪瑞常说,“我们要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精神,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反哺情结”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