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老集寨乡丫口遮村委会黑山村位于老集寨乡政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东面与者米乡隔河相望,西与元阳县相邻,有56户274人,黑山村以清一色彝族聚居,他们自称为“阿噜族”,并在长年劳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黑山人居住在阿噜山上,阿噜山群山逶迤,峰峦叠翠,连绵起伏,似鬼斧神工,还有绿荫匝地的修竹,洁白如雪的“三月花”,清香四溢的茶叶树,美美地生长着。秀美的风景让人们心旷神怡,可是风景的角落里却藏着阿噜人苦难的生活,阿噜山寨的房屋,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盖的,此后大多数没有进行翻修过,长年累月风雨的侵蚀,几乎变成残破不堪的危房,多数农民群众还居住在“白天风扫地、夜晚月当灯”的杈杈房、茅草房、土墙房里,交通条件滞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阿噜山寨曾经的真实写照,产业单一,群众贫困落后,生活困难等一系列困难问题都是阿噜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阿噜人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作着、企盼着。这样的生活陶建福亲身经历了20多年。
(图为,曾经的黑山群众民居)
陶建福,一个典型的阿噜(彝族)汉子,黝黑的皮肤,腼腆的笑脸,其貌不扬,学历不高,但精神可贵,深得老百姓的爱戴,百姓一提到他,都赞不绝口,称他为“老憨”(老实本分之意),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带动一方百姓走上脱贫增收之路,2018年陶建福被乡党委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称号。
2005年,20岁的陶建福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却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嫁给他,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他曾经失落过。后来听说乡里帮助在家青年外出务工,这时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心想着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出去闯闯。为了心中的梦想,第一站,他来到了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一个养猪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一呆就是9年,他从一名普通的饲养员做到了技术员,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掌握了一手养猪的好技术。
时光飞逝,当2015年的第一场春雨在黑山歇脚的时候,党和政府也为黑山村民送来了另一场滋润心田的春雨,那就是——脱贫攻坚。拆除旧房建新房,道路交通建设,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培植产业促发展,提升人居环境,改变观念谋幸福,一场规模浩大的脱贫攻坚战热潮卷席阿噜山寨,家家户户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忙碌着奔波着。这时陶建福选择了回家,带着多年的积蓄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这个养育他长大的地方,但是家乡是个深度贫困乡,交通不便,思想落后,老乡们依然过着很苦的日子。看到此情此景,他做了一个决定,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由于一心为群众着想,深得民心,2016年,村民一致将他推选为黑山村村民小组长,当选小组长后,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更要为群众找出路、谋发展,决心要摘掉贫困这个戴了多年的帽子。
敢于改变现状,走科学发展之路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拿出老本行,发展养猪,但担心养殖风险大,损害群众利益,他先尝试自己养殖,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成功养殖了20多头母猪。在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陶建福想方设法多方筹集启动资金5万-6万元,建起了4.6亩猪舍,养殖20余头猪仔,年收入达20余万元。掌握了养殖的技术,他决定带领群众一起养殖致富,并提出了创新性的养殖共享路子,根据群众意愿,免费将猪仔发放给需要的老百姓,并传授他们相应的养殖技术,等到猪仔可以出栏的时候,他按照市场协议价进行回收,这样既免去了老百姓购买猪仔的成本,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来源,为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目前已惠及建档立卡户5户30人,发放猪苗15头,试点成功后,陶建福说他还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将每年出栏的猪仔全部投向农户,让群众带来更多的收益。
勤于执政为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是陶建福回乡创业当村干部的根本目的。在陶建福的广泛发动下,更多村民依靠科技尝试养猪尝到“甜头”后,对陶建福更加支持了。他还举办科技宣传、培训、推广等活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在全村掀起了大搞科学种养的热潮。此外,他看到家乡因为道路不便,致使大量土地搁置荒废。2018年9月,他主动垫资20余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7公里的生产路。为了这条能改变家乡面貌的发展之路,为了结束几代人马驮牛背的生产之路,他带领几位村组干部每天白天到地里丈量土地,规划线路走向,晚上到村民家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把路修通了。路修通后,他带领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共发展甘蔗产业120余亩,带动19户10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户28人,占到了全村贫困人口的52.83%。不仅增加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又为群众增加了一笔收入来源。
此外,看到家乡人居环境的各种不和谐,又恰逢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他当起了带头人,让每家每户都参与到这项惠及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的工作上来,他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用心教村民如何守家治家,如何把整个村子的环境卫生提高上去;用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对整个村子的影响,延伸到了对下一代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影响。他说,“做这些事情他很高兴,虽然辛苦,但看到家乡环境一天天地变好、变美、变干净,心里很高兴,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村民李张发说,“从没有看见我们的寨子变成现在这样干净过,以后我们也将继续坚持”。在陶建福的带领下,黑山村目前已经成为丫口遮村委会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示范村,将影响身边的村村寨寨,向陶建福学习,向黑山村学习,陶建福精神将成为了阿噜人民学习的榜样。
如今的陶建福建立了一个美好的家庭,其他以前娶不到媳妇的小伙子们都纷纷组建了家庭,在陶建福的带动和扶持下,黑山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多元,同时带动了养猪、养鸡、养牛、运输、青年务工等其他行业发展,为全村增创效益达500余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还有20户买起了小汽车,大大增强了群众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昔日贫穷落后的禾石村,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典范。
勇于履行承诺,真诚回报社会
荣誉源于实干。几年来,陶建福认真践行创业之初的诺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一是实施村内基础建设。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在上海项目的帮扶下,投入192万元,安装PE40引水管2000米,村内主道路硬化1757平方米,新建垃圾池1个,公厕2个,活动场地500平方米,活动室1个。全村实现了村道硬底化,使村里路面平整,自发组建了1支卫生保洁队伍,1支村级治安联防队,保一方平安。今天的黑山村乡风淳朴、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步发展,陶建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他始终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陶建福说:“脱贫之路任重道远,他将继续扩大规模,惠及更多村民,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之路,改善人居环境,让村民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让下一代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陶建福所做的事情虽小但精神可贵,在这样的偏远的山区,他能有这样的精神,放弃外面优质的生活、放弃便利的交通、放弃干净的环境,回到家乡奉献自身的能量,用心、用情地做好想要做的每一件事,他的事迹值得所有人学习,感动他无私的奉献、感动他的真心付出、感动他为家乡的各种打算、感动他的所作所为,平淡但很真实,平常但更可贵。
(图为,如今黑山村群众的民居)
(图为,如今黑山村发展的百亩甘蔗产业)
(图为,如今黑山村发展的养猪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