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为了保护我国非遗唐卡文化而“终生致残”,他创新了唐卡颜料的水墨分层筛选技术,是行业的带头人。他全力保护藏族文化,对于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发挥了青年带头的表率作用,更彰显了当代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残疾人他始终没有忘记“反哺”社会。他设立了唐卡文化公益基金,全力支持唐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他一直资助和帮扶儿童福利院里近二十名残障孤儿;在十余年里,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数百次,累计捐款捐物多达近百万元。
事迹详情:
保护非遗,身体致残
陈飞为保护非遗唐卡而致残。十余年间,他为了保护唐卡艺术,多次深入藏区考察和研究,剧烈的高原反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着这个年轻人的承受能力,他在藏区曾经三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在藏区科考途中他因为迷路,露宿野外二十几个小时,刺骨的寒风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在研究藏区不同村落唐卡流派的期间,他被狼群包围追击险些命丧郊外;最后一次,他在去探寻唐卡所用矿物质颜料的途中,遭遇严重车祸并因此“终生致残”。他为了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奉献了青春,乃至不顾个人安危。他身残志坚,全身心的推进非遗文化唐卡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汉族青年,他全力保护藏族文化,对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发挥了青年带头的表率作用。陈飞对藏族文化的研究和执着,正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传承”的真实写照,更是彰显了中国当代的“大国工匠”精神。
自强不息,追求梦想
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卡,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重彩工笔画。唐卡艺术面临着传承链断裂、精品匮乏、绝技不断消失的危机,唐卡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陈飞对唐卡的现状深感忧虑,他认为不仅有形的文物建筑要得到保护,无形的非遗文化也要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决不能等到将要失传的时候再来保护,那将会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也必将是我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损失。支撑陈飞走到今天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坚持,他坚信唯有坚定的意志,才能给双脚增添一双翅膀。
民族文化,勇于承担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文化底蕴的强大同样是一个强国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文化强国的核心要素。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各族人民、展现顽强生命力和社会整合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打造文化中心是北京的核心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陈飞说到:“作为在首都北京的年轻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民族文化更加辉煌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他创新了唐卡颜料的水墨分层筛选技术,为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壁画的研
究、修缮和保护工作起到了意义深远的作用。陈飞参与创作的艺术作品,曾被选作“国礼”送给国外领导人和政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了国际舞台。
反哺社会,热心公益
陈飞作为残疾人,始终没有忘记反哺社会、奉献爱心。为推动唐卡文化的传承,他设立了一项唐卡文化公益基金,全力支持唐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由于传统的工艺画法,画师们经常用带有矿物颜料的笔尖蘸嘴里的唾液,长此以往,身体里会积存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矿物质。公益基金将会用于改善唐卡的创作环境、资助藏族画师的医疗费用以及承担他们家人生活和孩子的教育费用。
他性格乐观开朗,待人友善,经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儿童福利院里的近二十名残疾孤儿一直是他资助和帮扶的对象,逢年过节都会送去各种慰问物资和爱心关怀,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孩子们每次见到他都像是见到了一个久未谋面的亲人,“心系福利事业,真情关爱儿童”的锦旗就是他对公益事业付出的真实写照。每逢特大自然灾害都能看到陈飞积极的捐款、捐物的身影,他时刻心系灾区,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渠道的新闻报道关注当地的每个变化。他经常说:“我们虽然身处异地,但是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可以共渡难关”。
2017年陈飞个人全款赞助了“石景山残疾人徒步大会”,他表示举办残疾人徒步大会旨在让每位残疾人朋友以阳光、积极、正能量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在徒步中“凝聚梦想力量,实现人生精彩”。陈飞作为一名残疾人,看到了残疾朋友们能相互搀扶到达终点向他招手欢呼时,他倍受感动和鼓舞。回忆初期保护非遗文化的重重困难,再看看如今所取得的成绩,他不禁感慨“这一切不是骄傲的资本,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的担当,他相信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梦想一定会实现。”他还积极投身于扶残助残的事业中,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残联“爱心助残”的活动中,他个人资助了6名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并且全部考上了大学,他资助的学生高考最高分数为623分,当孩子们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他面前的时候,陈飞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潸然泪下。
2018年初,在响应团市委“精准扶贫”号召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为新疆和田地区的孩子们捐款数万元。他希望通过自己微薄之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的公益理念,弘扬和传承乐善好施、奉献爱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十几年间,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数百次,累计捐款捐物多达近百万元。多年的付出与磨炼,使他体会到作为一名当代残疾青年,快乐的源泉就是帮助别人。坚守源于信念,奋发只为奉献,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公益不是口号,而在于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