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李永乐

李永乐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永乐

  李永乐,男,1972年7月生,汉族,河南洛阳市人,中共党员。西南交通大学主任、教授。

  李永乐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风-车-桥耦合振动及山区桥梁抗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成果广泛应用于百余座重大桥梁工程,研究成果为重大桥梁工程的动力设计、桥上行车运营管理及复杂地形地貌区桥梁大风灾害防治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236 篇、被引 1506 次。发表 SCI收录英文期刊论文 152篇、被引 2378 次。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10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杰青基金 1 项、重点类项目 2 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1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3)、主持 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

  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1),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 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期刊《AdvancesinBridgeEngineering》主编等。主要业绩及贡 献概述如下:

  一、风-车-桥耦合动力学方面

  1)建立了风—车—桥系统的统一耦合模型,提出了耦合动力分析理论,开发了相应的动力仿真分析软件。在多因素动态耦合建模和车辆突风效应模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被国内外学术 界和工程界广泛接受。

  2)自主研发了考虑车桥间相互气动作用的风洞试验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交叉滑槽系统 的车桥组合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技术能考虑车桥间相互气动作用,横风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为 测试运动车辆风效应提供了新手段。

  3)提出了基于风—车—桥耦合动力响应的风屏障防风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和优化方法,针对重大实际工程,提出了有效的行车防风措施。

  二、大跨度山区桥梁空气动力学方面

  1)针对复杂山区风场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研发了复杂地形地貌桥址区风场特性风洞实验、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成套技术。提出了山区地形风洞实验模型边界过渡段的设计原则,研发了三维渐 变式过渡段,建立了考虑热力效应的区域风场数值模拟模型,发展了动态组合式现场实测及修正技 术,为山区风场特性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2)发现并探明了横断山脉干热河谷桥址区热力驱动局地日常大风成因,揭示了深切 V形峡谷、深大 U形山谷等六类典型山区地形地貌的风场规律,提出了面向工程需求的复合风速标准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克服了常规地区单一风速标准的局限性。

  3)针对大攻角、大偏角、非均匀、非平稳等山区大风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桥梁静动力抗风分析模型,揭示了山区大风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不同于常规风场的山区桥梁气动优化新原则,指导了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风设计。

  风-车-桥耦合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重大桥梁工程的动力设计、桥上行车运营管理及大风灾 害防治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并为我国沿海台风区及内陆强风区高速铁路、城轨交 通及公路网的建设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大跨度山区桥梁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山区桥梁)、四川大渡河兴康大桥(川藏第一桥)、都格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高桥)等 50 余座大跨度山区桥梁中得到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永乐相关资讯:

【李永乐】同名的人物

李姓名人

师德楷模

同年(1972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