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男,汉族,1975年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延庆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25年来,张喆始终奋战在心脏外科临床与教学一线,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2008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荣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类)优秀指导教师,2024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迎难而上追求卓越
心脏外科的高风险在于,医生的每一个细微决策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面对危重患者,张喆总是挺身而出:92岁高龄老人成功接受搭桥手术;一个月内连续3例高龄骨折合并心脏同期手术;羊水栓塞的产妇母子平安;成功完成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这些惊心动魄的高光时刻,是张喆与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医院里,一旦涉及心血管领域的抢救,同事们第一个电话总是打给张喆。只要电话响起,他就会赶到患者身边一同战斗。
多年的临床积累,张喆在心力衰竭与心血管微创治疗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他主导的人工心脏项目与单纯超声引导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手术,为许多患者解除病痛,也赢得了同行认可。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外科学系主任期间,他致力于在国内推广先进技术,唯有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才能真正惠及更多患者。
将心比心守护患者
什么是好医生?答案或许很多,但若能始终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必然会赢得信任。张喆深知,心脏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术中的几个小时,更与术后长期管理密切相关。
中国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因抗凝不规范导致的出血或栓塞发生率高达30%,而冠心病患者的桥血管如何保持通畅?马凡综合征患者怎么避免二次手术?主动脉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多少?种种细碎的问题终身缠绕着心脏患者。为此,张喆建立了微信群,每天早晨8点准时推送健康知识,并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如果遇到心血管以外的问题,他还会邀请相关专家协助。他认为,心血管健康需要终身管理,而国内家庭医生体系尚不完善,那就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十余年来,这份“额外”的付出让张喆成为了这些患者的贴心人。有时,还有患者对这种“关心”产生疑惑,但当老患者告诉他们张喆医生长期坚持义务服务时,无不感慨:“这样的医生,实在难得。”而张喆只是淡淡回应:“医学的本质就是奉献。”
扎根一线冲锋在前
医生的价值在于患者,患者的信任与性命相托更需全力以赴回报。张喆始终冲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医疗前线:1998年抗洪、2008年抗震、2022年冬奥,他都是医疗队成员。他曾四赴藏区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协助当地手术。2011年,他在北京延庆下乡支援时就意识到老百姓的医疗困境,主动协调医院资源,在当地完成了3例开胸心脏直视手术。
如今,张喆每周三上午坚持在延庆出诊。许多患者需跋涉两小时山路前来就诊,张喆常常忙到诊区只剩他一人。有老乡心疼地说:“您天不亮就出发,一上午门诊看到中午太辛苦了。”他却笑道:“习惯了,被人需要也是很幸福的!”
行医路上,不可能没有失败和遗憾,尤其在心血管领域。张喆常反思:在退休那一刻,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许,答案不在医生自己,而在患者心中。若能成为他们口中的“好医生”,便是最大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