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婧,女,汉族,198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榆树法院 二级法官。疫情来临,王肖婧义无反顾、坚定执着地奔赴疫情防控前线,50余个日夜里,她顶着雨雪,冒着寒冷,毫不畏惧,线下防疫不松劲,线上审判不停摆,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守护着家园、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公平正义。先后获得榆树法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和“长春市政法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没负担我先上
2022年3月9日,一向安静的榆树大地新冠疫情爆发,形势突变,古榆大地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榆树市委市政府立即做出防控部署,榆树法院闻令而动,党组号召干警积极报名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获悉情况后,王肖婧第一时间报名。庭长和她说,“庭里男同志多,我们先上,你有胃病,疫情防控不能按时吃饭,容易加重病情,可以做后补。”她说,“我身体没事,父母和爱人都在外地,自己一个人在榆树没有负担,我是党员又年轻,有困难,有需要,没有理由不先上。”在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在单位集中居住,她再次报名,搬到单位住宿,这一住就是二十天,连日的疲劳,没有把她累垮,在她脸上看不到憔悴,看不到苦恼,看到的是乐观的心态,昂扬的斗志。
用责任心筑起防疫墙
王肖婧管控的卡点在承恩街北口,该街区内有3个小区,每个小区平均有7栋楼,街区内有超市、宾馆、餐饮、粮油等经营场所,人流量较大,管理难度也很大。她把法官那种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带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来,时刻保持警惕状态,严把出入关口,认真做好记录,在到岗的第一天,仅30分钟,和同事就登记了出入人员和车辆16人,遇到没有通行证的车辆和人员及时劝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及时和社区人员沟通或者请示领导。静默管理期间,她发现有人下楼或聚集就立即劝回。由于值勤时要做好防护,为了节省防护装备,在8小时值勤时间内不去厕所,她就控制饮食,少吃饭不喝水,50多天里干警三班轮岗,每8小时换班一次,每三天才能休息一天,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从未出现任何差错。
热心大白温暖群众
她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卡点值班时,尽自己微薄之力,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用群众的话说,虽然是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但更像是一个热心肠的大姐,用滚烫的心熨帖熨烫着社区居民的心田,居民买不到菜了,她就联系小区内超市,让双方互留联系方式;年迈的大爷牙疼受不了,她就联系附近药店给大爷送药;有返乡春耕的居民遇到法律问题,她也会积极给出司法意见;街区内有很多宾馆,她值勤期间挨个宾馆统计外地滞留人员,向单位请示,为他们解决就餐困难问题......此次疫情再次让她感受到,做好事真的能让人快乐。爱是双向的,她和大家的付出也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和好评,超市老板、街区内居民们为她们送来了热饮、水果、食品。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有位热心大娘买了一大袋土豆,非要给她拿一袋,说“孩子,你们辛苦了,大娘没啥好东西,给你拿点土豆回家吃。”就是这看似稀松平常、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她心里,弥足珍贵。疫情当前,大家互不相识,却在互帮互助中体会到大爱无疆,内心充满希望和爱,变得无比充实和快乐,体会到更多人间真情。
精心办案搞调研
王肖婧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疫情防控审判工作两手抓,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正常上班,无法正常开庭办案送达,她就在执勤下班后,或居家或在单位线上办案,已经定完开庭日期,但是因疫情无法按时开庭又有调解可能的案件,她就通过电话调解的方式做当事人工作,一次沟通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经过多次反复做工作,成功调解撤诉多起案件。她还认真向审管办同事学习网上开庭、举证、质证、庭审笔录签字等流程,疫情期间利用云上法庭成功审理多起案件,清理了4月前受理的案件6件,审结4月新立案件8件,审判质效指标在单位名列前茅。她工作起来从不喊苦喊累,同事们都说她好像有用不完的精气神。在完成防疫和审判工作同时,还参与审判大调研,主动报名承担课题任务,担任了“司法体制改革下人民法庭建设的调研报告”一文的撰稿人,挤时间看书学习调研,整理资料,撰写调研提纲,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巾帼法官王肖婧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重担,用自己的热爱守护一方百姓的公平正义和生命安全。她像一颗小太阳,永远开朗、永远给周围人带来温暖,迎难而上,踏实肯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停的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