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玲,女,1991年9月生,中共党员,襄阳南方家具城总经理,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个体经营户。
自2014年起,她作为志愿者,到保康县特教学校担任教师工作,每周四到学校上半天班,承担培智班的语言训练、唱游与律动等课程教学,11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不图任何回报。何立玲自备零食、玩具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吸纳2名特校优秀毕业生就业。何立玲曾获“湖北好人”等荣誉。
一决定影响一辈子
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课余时间,她便活跃在襄阳市特校、襄阳展颜特教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那些特殊孩子的无助眼神,背后家庭的辛酸不易,深深刺痛着她的心,也让她在心底暗暗发誓:要用所学专业,为这群“折翼天使”撑起一片天。
2013年特校毕业后,何立玲面临人生艰难抉择,一边是年迈的父亲想让她接管自家创业的家具店,一边是她内心渴望从事特教事业的初心。为了完成父亲心愿,还能坚持梦想,2014年9月,她申请加入保康特校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教师。11年来,她珍惜每一次教学,从不拿学校一分工资,从不因生活、工作上的事影响教学进度。每次参加特校“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活动,看着一些孩子因身体原因不能走进课堂,她久久无法平静。2016年春,怀有身孕的何立玲挺着孕肚,坚持教学至临近生产,秋季开学便上岗。2023年生完二胎仅两个月后就复学上岗。
一堂课教会一句歌
特殊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对象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每周四下午半天,是何立玲的固定教学日,负责培智班“唱游与律动”学科的教学。目前她所教学的培智五年级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的12人中,孤独症、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的居多。由于学生间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够感知并主动模仿,更多的孩子需要在她不停地帮助下迈出学习的第一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她自创自制教学内容,把“公鸡”等生活彩图和鸡蛋、蔬菜瓜果等食物带到课堂中。
11岁的浩浩(化名)是一名轻度自闭症患者。课堂上,他是为数不多迟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之一。何立玲走到浩浩身边,弯下腰将窝在椅子里的浩浩扶起。“伸出左手和老师击个掌好吗?”重复两三遍后,浩浩终于缓缓伸出左手与何立玲相碰。课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观察每一名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动作与发音。40分钟时间里,她不停穿行于学生之间。下课铃声响起前,培智五年级的学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满》的第一句歌词。
在何立玲11年教学生涯中,一节课教会学生一句诗、一个手势或是一句歌往往是常态。“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何立玲说。
一份责延续一生情
关爱特殊人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早在10多年前,何立玲父亲就将1名聋哑人招进自家工厂工作至今。如今,何立玲接过爱心接力棒,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在课堂外为残疾人就业铺路搭桥。18岁的邹强(化名)从特校毕业后,被何立玲招进自家工厂,如今每月有3000多元固定收入;另1名听障孩子也在家具厂工作,如今已成为技术骨干。11年来,她早把特教当成自己的事业。她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不仅出谋划策,还调来家具厂工人、车辆帮忙干活。
“他们学不会天文地理,但可以教会他们最简单的生活技能;他们学不会诗词歌赋,但可以教会他们人情事理,带给孩子们做人的尊严。”何立玲深知,这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内心同样渴望被尊重、被关爱。她坚定地表示,会将公益教学作为毕生的“第二份事业”,用爱与责任照亮更多“折翼天使”的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