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化龙(1874年11月27日—1918年9月1日),字济武,汉族,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民国时期政治家。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中进士,授法部主事,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历任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湖北省军政府民政总长、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秘书处长、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会长。与立宪派首领梁启超关系往来密切,民国初著名立宪派头面人物。
晚清时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始入家塾读书,从季父汤聘尹学科举之业,因其读书刻苦,学习成绩突出,深得前辈的喜爱。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其以县试第一名成绩补县学附生,但因其家再次遭遇不幸,被迫弃学设馆教书,帮助家中度过经济难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使王同愈读其所写的文章大为赞赏,遂录取为官费廪膳生,并保送其至张之洞所创办的著名黄州经古书院深造。从师于周锡恩、姚晋圻,在名师的指点下,淹贯古今,尤精古文词,为书院优等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加乡试中举人,山西学使宝熙慕名礼聘出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于是告别父母北上。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位秉公执法的司法官。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获官费留学资格,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法律系深造。留学期间发起成立法政学交通社、留日教育会以联络同志,参照各国法律撰写了一部《违警律释义》,开始向国人传播法制思想;其在日本创办了《教育杂志》,倡导中国教育改革。思想活跃、组织力强、文笔雄健,在日本留学两年,名已遍及东洋。1908年秋毕业回国,任湖北省谘议局筹办处参事。1909年当选为湖北省谘议局副议长,复被举为议长,积极参与发动请愿速开国会运动。1910年赴北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会议主席,参加各界代表第三次请愿。后与谭延闿、蒲殿俊等谋作第四次请愿未果。1911年6月再次晋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猛烈抨击“皇族内阁”,参与发起组织“宪友会”。10月武昌起义后,看到清政府大势已去,即时应变,乘机脱离清政府,投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阵营,参与组织湖北省军政府,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继与胡瑞霖等拟定《都督府组织条例》,任政事部部长。因争权夺势,引起革命党人不满,旋改为编制部部长。汉阳失陷随黄兴往上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秘书长。后委以法制局副总裁,辞不就。与立宪派要人在上海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4月当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5月加入共和党。10月组织民主党任干事长。1913年1月当选为,支持袁世凯独裁。5月与梁启超等人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后袁世凯为了进一步实行帝制,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致使与袁的关系恶化。“二次革命”爆发后,联合议员孟森等通电反对。1914年任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总长兼学术委员长。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伪造民意,接受帝位申令,宣布恢复帝制,引起全国各界人士反对,原云南总督蔡锷等在云南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便辞职潜赴上海,参加护国讨袁。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8月国会重开,转附段祺瑞,复任众议院议长。1917年任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是立宪派的头面人物。5月段祺瑞在“府院之争”中被黎元洪罢免,也随辞去议长职。7月段祺瑞又以反张勋复辟进军北京,自诩“再造共和”重掌政权,汤化龙复任内务总长,不久失意,11月辞职。1918年3月出国考察,先去日本游历,然后赴美国和加拿大游历考察,历经半年有余。9月1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中华会馆被国民党人王昌刺杀身亡,后归葬浠水县伍州新港。著有《违警律释义》、《游美日记》、《蕲水汤先生遗念录》等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