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阙太纯

阙太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山灯戏)传承人」

  阙太纯,男,1950年4月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山灯戏)传承人。60多年来,他坚持 “择一事终一生”,塑造了上百个不同风格的舞台艺术形象,牵头拯救《送京娘》等50多个老剧目,新创《卖驴》等30多个剧目,向中小学生传授技艺上千人,开展义演活动5000余场,为梁山灯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阙太纯曾荣获“重庆好人”等荣誉。

  择“灯”一事 终“戏”一生

  梁山灯戏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形成于明代后期,2006年6月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阙太纯的父亲是闻名下川东的灯戏武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他自小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热爱,4岁学戏,14岁进入梁平剧团成为专业演员,因痴迷戏曲被人称为“戏痴”。

  阙太纯自知文化水平不高,便买来书籍钻研不断积淀自己;向前辈虚心请教,揣摩每一句唱腔,琢磨每一个眼神;每日闻鸡起舞,苦练基本功;还从灯影木偶等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拓展艺术表现力。他14岁登台,在《红岩》中饰演小萝卜头崭露头角。后来,剧团排演梁山灯戏《送京娘》,他“救场”演出男主角赵匡胤而一举成名,成为剧团“顶梁柱”。

  此后,阙太纯常年深入企业园区、农村院坝、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只要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即便再疲惫也会一下子精神抖擞……”60年来,阙太纯从娃娃生、小生、武生、老生演到老丑,塑造上百个性格迥异的戏剧人物,形成一整套极具有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

  匠心守护 焕发“新声”

  继承父亲衣钵的阙太纯,坚持守正与创新、传统与当代相结合。1990年春,阙太纯从一耄耋老艺人口中抢救失传多年的《送京娘》“腹本”,和同事夙兴夜寐整理剧目,并使之重现舞台。此后,他牵头整理改编《青丝泪》等50多个老剧目,新创《卖驴》等30多个新剧目,对梁山灯戏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突出贡献。

  随后,阙太纯带领梁平灯戏剧团,到泉州、赴昆山、上西安、进北京开展演出,以其精湛的演技闻名遐迩。在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中,阙太纯等凭梁山灯戏《卖驴》获得银奖;《你的手我的眼》《好人邓平寿》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抢公公》《三个和尚》《西郭先生》《本色》等先后荣获国家或市级行业大赛最高奖;2018年,他参与策划和演出的大型梁山灯戏《好人邓平寿》,作为重庆市唯一入选的戏曲剧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获得一致好评。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接续传承梁山灯戏是阙太纯一直以来的坚守。他手把手传授表演技艺,培养了一大批徒弟成为梁山灯戏剧团骨干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常年参与戏曲进校园、入社区活动,担任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以传、帮、带无偿开展教学,指导学校开展梁山灯戏排练和演出。

  由阙太纯指导、弟子们参演的梁山灯戏《小萝卜头》《三个和尚》《卖驴》在市、区大赛中屡屡获奖,《黄桷树下》《柚子树之盼》被授予全国“小梅花集体节目”。2022年,《梁山灯戏进校园让“艺苑奇葩”再放时代光芒》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如今,在阙太纯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梁山灯戏已经成为重庆文旅IP,获得众多年轻人追捧。75岁的“戏痴”阙太纯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用梁山灯戏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他说:“梁山灯戏是老祖宗留下的记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一代代传下去,让这颗戏剧界的‘川东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阙太纯】同名的人物

阙姓名人

文化艺术

同年(1950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