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济良,男,汉族,1928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卫生院中医内科医生,曾获评“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2023年年度人物。
在重庆璧山区三合镇的山路上,曾有一个背着药箱的身影,踩着晨露出门,踏着月光归来。如今,这个身影已近百岁,仍初心不改,躬身杏林,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他就是邓济良,一位从医75年的老中医。从18岁立志行医到97岁仍心系患者,他用一生践行着“为群众解除病痛”的诺言,把仁心仁术刻进了骨子里,把足迹印在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上。
少年立志,踏遍乡野的“邓药箱”
1946年的那个春天,18岁的邓济良在隔壁村看病时,望着医生为乡亲们扎针止痛的专注模样,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是我也能帮人治病,该多好。”4年后,他回到三合镇,带着这颗种子建起了联营诊所。那时的乡村,没有像样的诊室,更没有便捷的交通,他的“办公室”是田埂上的石阶、农户家的灶台,他的“交通工具”是自己的双脚。
1958年,邓济良成了三合公社医院第一任院长。“县委书记保送我学针灸时说,‘学了本事,要给乡亲们用’。”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那些年,通讯全靠喊,交通全靠走,只要村口传来村民对邓医生的呼唤,无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他总能第一时间背起药箱出发,年均出诊数及门诊量高达1万余人次。16个大队、102个生产队、3000多户家庭,他的药箱磨破了几十个,鞋底磨穿了上百双,却把“邓医生来了”这句话,变成了乡亲们最安心的信号。
仁心为本,刻入骨髓的“行医道”
“邓医生的药箱里,装的不光是药材,还有良心。”这是三合镇乡亲们常说的话。任院长22年,他带着同事们一砖一瓦建起医院,“既是医生又是工人”,经费账本记得比自家开销还细,却从不让一分钱“沾灰。遇到家境困难的,他掏腰包垫付医药费是常事,五保户、低保户来看病,更是分文不取。
1981年退休后,身子骨还硬朗的他放不下对群众的牵挂思念,在镇上租了间不足15平方米的门面开诊,柜台上堆满了血压计、针灸盒和厚厚一摞泛黄的医书。“人病了最苦,要是找不着医生,那得多绝望?我要对我的病人负责,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每天清晨准时开门,雷打不动,哪怕前一晚刚熬过病痛,第二天也照样端坐在诊桌前。有位瘫痪在床的老人,他坚持每周上门三次扎针,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邓医生,你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
薪火相传,鲐背之年的“中医情”
2022年,三合镇卫生院中医馆落成那天,94岁的邓济良拄着拐杖来了。“我回来带徒弟。”一句话,让年轻医生们红了眼眶。他总说:“中医不能断在我们手里。”于是,诊室成了课堂,他手把手带着年轻人在病床前教辨证:“看舌苔要注意润燥,把脉得摸准浮沉,差一点,方子就偏了。”这样的“一对一”指导,他坚持了快三年,如今中医馆的年轻医生们,已能独立处理常见病症,针灸技术更是得了他的真传。
现在,他虽不再每日坐诊,但心里始终牵挂着中医馆的年轻人,常念叨着要他们“把手艺传下去,把心放正”。他常对徒弟们说,“你们要把这手艺传下去,把心放正,就不会错。”
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邓济良的75年从医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日复一日的坚守。他用双脚丈量乡野,用双手抚平病痛,用真心温暖人心。如今,97岁的他依然心系着这片土地上的患者,像一棵扎根大地的老树,枝繁叶茂,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这份“医”心,早已超越了岁月,成为了照亮基层医疗之路的一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