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兆刚,海油发展装备公司机电技术服务中心钳工。他扎根一线30年,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石油石化系统“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年近半百的鞠兆刚有个“设备医生”的美名。不过,这个来得“惊险”。
有一次,海上JZ25-1SCEPC平台注水泵发生异常震动无法启动运行。情况万分紧急,鞠兆刚立即前往。等上了平台,大家发现,他随身竟只带了一把量尺。
“立刻停泵,轴承裂了。”经过反复测量,鞠兆刚斩钉截铁地说。
当时,大家都将信将疑,没有拆检,单凭尺子量一量就能做如此事关重大的决断?在鞠兆刚的耐心解释下,平台最终采用了他的建议,替换注水泵。后来,该泵返厂拆解后发现,轴承连接处仅剩下指甲盖大小,转子被取出时当即断裂,一场关键设备的危机就此化解。不仅让当时的亲历者们直呼:“神了!”,鞠兆刚“设备医生”的美誉也从此传开。
其实,鞠兆刚自己明白,他的“神技”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还记得当时初登海上平台,我就被集成整装的设备群震撼了。”鞠兆刚当即决定,要想学得多学得快,再没有比海油发展更好的地方了。于是,勤奋的鞠兆刚每天白天在现场学,入夜躺在床上脑袋里还在回放白天的内容,再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我起步晚,学历低,不下功夫可不行。”多年来,他为海上采油平台通用设备大修、主修450多台套,处理紧急故障60多次,接连解决多个长期困扰业主的设备问题,千锤百炼造就鞠兆刚以巧思破解难题的高超本领。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为支援防疫物资供给,公司紧急在重庆建设了一条口罩生产线。投产初期,设备运行不稳定,故障频发,口罩产量无法达到预期水平,鞠兆刚受命到现场解决设备故障。抵达当天,他就用一台电风扇给设备降温解决了故障。“不拆不修,问题就解决了!”在场员工无不啧啧称奇。鞠兆刚跟他们开玩笑:“咱们不能蛮干,得学会‘偷懒’。”虽嘴上这么说,在口罩厂的每一天鞠兆刚工作时长都超过14小时,穿梭于8条切片机、16条耳带机之间,来回巡检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后,口罩的日产量达到预期目标,实现稳产,却没人知道这位口称“偷懒”的专家走肿了腿。
自年轻时,鞠兆刚就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那时年轻,浑身的劲儿还没使出来,没到巅峰。”如今,再问他“到巅峰了吗?”他想了想,还是说,没到。“你看这工匠的‘匠’字。”鞠兆刚凌空笔画着,“这字它不封口,就表明工匠的道路,永没有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