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喜春(曾用名孔熙春),男,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孔喜春是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的开拓者,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医院改革创新的见证者。退休返聘后,孔喜春仍奋斗在临床一线,把热情挥洒在工作中。他曾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中医先进个人”,多次获得“昆山市卫生系统年度考核优秀个人”等。
初心萌芽精研岐黄
1958年生于张浦镇中医世家的孔喜春,自小随父孔瑞融临证抄方,耳濡目染间立誓“做苍生大医”。1976年参加工作后,他先后拜师多名昆山中医为师,系统精修内科、妇科、骨伤科及推拿术。1991至1994年任张浦卫生院院长,为消灭血吸虫病,带领医护人员常年奔走河湖堤岸、田间地头,群众伤风咳嗽就地施治,疑难重症亲自护送上级医院。
2012年孔喜春带领中医科冲刺二级乙等评审。2023年医院“孔喜春专家工作室”正式挂牌,杏林之路步步铿锵。孔喜春与中医科年轻一代共同努力创建成四级中医馆。67岁仍坚守门诊一线,把热忱写进每一次望闻问切。
古方新韵守正创新
孔喜春诊间的窗台永远摆着一只白色搪瓷缸,里头装的是他亲手研配的“金黄散”。四十余年来,这缸外敷药伴随他治愈骨伤患者逾万例,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之效口口相传,被誉为“六院金不换”。他坚信“古方须随时代而进”。孔喜春将传统金黄散重新分级提纯,配伍现代透皮剂,使药物吸收率提升,同时把解剖定位融入正骨手法,复位更精准、疗程缩短一半。他毫无保留的将所学传授给年轻中医师。退休返聘后,他主动学电脑、开电子病历,把古方剂量、配伍比例录入数据库,一键生成个性化处方,2分钟完成过去10分钟的手工书写。“中医既要传承,更要创新;老医生不能吃老本,年轻人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句话,道出他的治学之道。
老当益壮 余热生辉
从医五十载,孔喜春日日“事必躬亲”。外地患者慕名而来,他牺牲午休,用40分钟把病情“掰开揉碎”讲透;用方言把病情讲成“家常话”,锦旗点赞“良心话”。孔喜春说:“病人把性命托付给我,我不能糊弄。”这句质朴承诺,让他成为市六院骨伤科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他撰写的《腾药梅花针组合治疗膝关节炎50例临床报道》获2003年昆山市卫生系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他却说,荣誉属于过往。只要患者需要,他常腾出休息时间加号看诊,用一生践行“一日为医,终身为医”的承诺,让余热在杏林持续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