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发鸣,男,1969年1月生,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祁家庄村居民。
十四载寒来暑往,他以山为家、以林为伴,雷发鸣用一双磨破的胶鞋、一本写满山情的日志,在祁连山南麓刻下“守山护绿”的誓言。当狍鹿重归林海,松涛回应乡音,这位与癌共斗的护林人,终让苍翠绵延成生生不息的绿色丰碑。雷发鸣曾荣获青海省“最美生态管护员”等荣誉。
“山林就是我的命,一天也离不得”
2011年,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镇祁家庄村的雷发鸣放下教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从此,海拔2500米的峡谷间,多了一个背着水壶、拄着木棍的橘红色身影。
“老雷巡山像绣花,连草叶上的虫眼都要记下来。”林场职工郑斌善说。雷发鸣的巡山包里总揣着三样“宝贝”,一本翻烂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手册》、一沓手绘的林区地图、一个记录村民诉求的笔记本。14年来,他徒步17885公里,写下百万字巡山日志, 哪片林子的松针发黄、哪道沟的狍鹿出没,他都如数家珍。
最让人揪心的是2023年10月。正在疏通防火隔离带的雷发鸣突然腹痛倒地,确诊为十二指肠壶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病房里,他虚弱得说不出话,却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三湾坡的松籽该收了……”
“只要还能走,就要守到最后一刻”
2024年开春,南门峡林场的山道上,又响起了沙沙的脚步声。术后仅3个月,雷发鸣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回到了岗位。
“劝他歇歇,他总说‘树苗等不起’。”护林员小马记得,那天暴雨冲毁了新栽的云杉苗,60岁的雷发鸣跪在泥水里,一株株扶正树苗,雨水混着冷汗浸透衣裳。傍晚收工时,他悄悄从口袋里掏出止痛药,就着山泉水咽下。
抗癌治疗期间,他发明了“巡山疗法”:清晨五点上山,边走边记录植被变化;晌午啃两口馍馍,给村民讲解防火知识;日落前必定赶到林场房,把当日数据录入电脑。有次化疗后发烧,他仍坚持进山,直到晕倒在巡护路上。
“一个人护林,不如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从前村里人砍树,老雷拦着;现在大伙儿护林,还是老雷带着。”村民马有才说。雷发鸣的“土办法”透着巧劲儿:他把防火知识编成“花儿”唱词,农闲时在村口弹着三弦唱;“松树娃娃穿红袄”是他给弱苗系红布条时教孩子们的口诀;就连林区常见的狍鹿脚印,都被他做成标本,成了生态课堂的教具。
14年坚守,荒坡披绿装。曾经光秃秃的三湾坡,如今林木覆盖率超过85%,马鹿、岩羊重现山林。更让雷发鸣欣慰的是,23名村民主动加入义务护林队,连当年被他“得罪”过地伐木人,也成了巡山的好帮手。
如今在南门峡,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晨曦中,雷发鸣佝偻着腰,仔细为新苗培土;夕阳下,他的身影与苍翠林海融为一体。14年,5100多个日夜,他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青山,更在高原深处播下了生生不息的绿色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