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珠,男,藏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
这位来自西藏那曲市比如县的普通教师,在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用17年时光为无数藏族同胞铺就了一条温暖的就医之路,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病房里的“撑伞人”
2006年,桑珠因病赴成都求医。在华西医院,因语言不通、就诊流程不熟,他的看病之路并不容易——尝试了3次才顺利挂上号,不熟悉医院位置找诊室也花了些时间,就诊时因沟通不畅更是满脸焦虑。治疗期间,他目睹更多藏族同胞跟他一样的困境:找不到路、沟通有困难,甚至还有人因看不懂医嘱错失治疗良机……“淋过雨的人,总想为他人撑伞。”桑珠暗下决心:要为同胞扫清就医路上的障碍。
2008年寒暑假,桑珠开启“第二职业”:自费往返川藏,义务为藏族患者当向导。他手绘《蓉城就医攻略》,标注23家医院的优势科室;背包里常年备着藏汉双语医疗手册,甚至精确丈量华西医院门诊楼到住院部的893步路径。
穿梭诊室的“生命向导”
清晨的挂号窗口前,总能看到桑珠忙碌的身影。他像精密导航仪般规划就诊路线:先挂哪个科室、何时取检查报告、如何避开人流高峰……从机场接机到安排食宿,从翻译病情到陪同检查,这位“全职向导”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
误解与考验也经常发生,“最怕被当成医托!”桑珠苦笑——他曾因带着十几位患者穿梭诊室,被保安人员误会过;因为反复带患者进入诊室,也被质疑过,他便掏出教师证逐一解释。
最忙碌的夏季,桑珠日均辗转门诊楼12趟,运动步数常年“霸榜”朋友圈。为提高效率,他还借鉴了“分级导诊”的方法——轻症患者推荐专科医院,危重病人优先华西资源。17年沉淀,让他练就“特殊本领”:能看懂CT片,解释血常规指标。牧民捧着腰椎核磁共振报告发抖时,他指着片子比喻:“就像骏马跑久了蹄铁会磨损,配合治疗能好转。”专业解读让随行医生竖起大拇指。
医患间的“温暖纽带”
桑珠的善举,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逐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接受过他帮助的3700余名患者,有人康复后送来风干的牦牛肉,有人邀请他去草原做客。最让人触动的是位胃病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让我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温暖。”17年间,桑珠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500余面。
在问及坚持的动力时,这位藏族汉子望向诊室外的木兰花:“每次看到患者方便就医,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终于找到了方向,觉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春去秋来,桑珠依然奔波在医院的走廊里,用蹒跚的脚步连接着医患之间的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