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群,女,汉族,1975年8月出生,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治疗室主任、主任医师。
在鄱阳湖畔的血防战线上,身穿白大褂的她常年奔波于湖区疫区与实验室之间,用30年坚守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医者担当。
初心启航
1998年夏天,刚参加工作的谢慧群接到一项特殊任务——为抗洪官兵采集粪便样本检测血吸虫病。在九江永修县的临时检测点,23岁的姑娘蹲在蒸腾着暑气的粪桶前,仔细漂洗着样本。围观的战士忍不住问:“这么年轻咋干这种活?”她头也不抬地回答:“防疫战士的职责就是拦住看不见的敌人。”
这段经历成为谢慧群血防生涯的起点。在随后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她目睹太多“一家两代同患血吸虫病”的悲剧。新建区患者老涂刚控制住脑型血吸虫的抽搐,女儿又因消化道大出血入院。2016年,她和她的团队推动建立全省血吸虫病医防联合体,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30个疫区县。使得重症和贫困血吸虫病人在该系统运行下在基层就能获得精准救治。
2017年深夜,外院神经外科紧急求助:一位疑似脑寄生虫病患者病情恶化。刚结束出差的谢慧群立即折返,发现增强扫描磁共振片上多发结节并呈现绳结和隧道样特征性的端倪。“这是曼氏裂头蚴移行轨迹!”她连夜制定治疗方案,为患者抢回生机。
攻坚克难
2023年6月,谢慧群接诊了一位23岁来自老挝的都昌县媳妇,发热1月余,伴反复腹痛,左肩至手臂疼痛,肩胛区疼痛,胸闷,咳嗽,无痰,用了2周抗生素,当地拟输入性血吸虫给服用了吡喹酮片,1周后,患者腹痛加重,头晕,高热40℃,通过县里联系到省寄研所找到了谢慧群,她翻阅了病史资料,发现肝脏特殊的占位性病变,于是立即联系了检测试剂,证实了她的临床推断。这个女孩是江西第3例肝片形吸虫病,但该病并非我国的常见寄生虫病,谢慧群积极与国家所申请治疗药三氯苯达唑片,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治疗,即便在连续1周审核奔波新发晚血患者的出差间歇,她顾不得疲倦和高温,立即投入到实验室进行水洗全粪的病原检测工作。最终,谢慧群积极向国家所申请到了三氯苯达唑片,并寄到了江西免费给患者进行病原治疗,患者终得以治愈,健康地迈向新的人生。
迄今,谢慧群和团队已确诊5例全省首见寄生虫病例,建立少见的脑曼氏裂头蚴的诊疗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田鼠巴贝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2种罕见寄生虫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追虫逐光
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谢慧群常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对她而言,每一个疑难病例都是待解的科研命题。2000年,她在诊治一位反复癫痫发作的患者时,发现其脑部影像呈现特殊的隧道样改变。这个细微发现,开启了她对曼氏裂头蚴病的系统研究。
“临床问题就是科研的起点。”秉持这一理念,谢慧群带领团队先后主持完成4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发现,江西省鄱阳湖及长江水域附近为脑曼氏裂头蚴病易感区域,谢慧群通过不断的临床探索、实验室和现场研究总结出了江西省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治疗方案以及评价预后的指标。因曼氏裂头蚴病的预后多不佳,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患者和家属在求医过程中易出现误诊或延迟诊断,她积极为江西省该患病群体搭建医防协作的寄生虫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多学科诊疗中心,大大方便了病患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并获评年度优秀论文。
“从病例中发现规律,用科研指导临床,最终让患者受益,这就是医学研究的价值。”谢慧群说。如今,她的研究视野已从传统常见寄生虫病拓展到新发输入性寄生虫病防控,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追逐那些危害群众健康的“隐形敌人”。
谢慧群还多了“健康科普达人”的新身份。她主创的《寄生虫病—夺走力量与光明的虫子》获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科普作品一等奖。参编的血吸虫病科普读物获2022年度国家优秀科普作品奖。她相信:“让预防跑在治疗前面,才是医者最大的成就。”
30年来,这位“与虫共舞”的医者始终保持着发现首例病例时的兴奋。谢慧群说:“防治寄生虫病就像打地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从哪冒出来。但只要我们比它快一步,群众就多一分安全。”这种永不停歇的警觉,或许正是血防卫士最珍贵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