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袁琳

袁琳

「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新河村小教师」

  袁琳,女,汉族,现年51岁,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新河村小教师。 1993年9月,正值花样年华的她从冠英老家嫁入新河村,虽然家庭拮据,但她一直用自己的爱心操持整个家庭:祖父年迈身体不好,她全力照顾;公公婆婆多病,她对双亲无微不至,主动负担药费;妯娌家庭困难,她帮忙解决、出主意;她对晚辈予以谆谆教诲,关心关爱他们的成长……孝老爱亲的袁琳为老人带来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为亲人、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

  孝老敬老 主动担责

  曾经,袁琳与丈夫正值新婚,婆家的祖父年迈,身体也不好,作为孙媳妇的袁琳,经常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老人:帮他洗衣服、倒马桶,帮他换被子、洗被子,帮他剪手脚指甲,帮他煎消肿药,帮他肿胀的腿做热敷……老人的脾气有时很暴躁,很无理,甚至为难她,她虽然也感到委屈,但是想到老人年事已高,或许心中也充满了苦与痛,袁琳就不那么委屈了,反而更加关心、照顾老人。袁琳说:“老祖父给予我的也并非全是委屈。我的劳动与付出,同样得到了他的回报。”老祖父也十分疼爱这个善良的孙媳妇,总是笑眯眯地对袁琳说:“你对我有这份孝心,我高兴!以后我帮你带娃娃。”说得袁琳既脸红又高兴。“照顾好老人使其安享晚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她尽全力照顾好这位老人,直到老人离世。

  袁琳与丈夫结婚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与公公婆婆分家,与他们一齐吃住。人们常说: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叮当当响的。但袁琳觉得,双方好才是真的好,只要真心实意待婆婆,像亲闺女一样,就没有处不好的婆媳关系。“娶个儿媳,就是我多了个闺女”,这是婆婆对人们说起儿媳时的自豪。

  如今,年近80岁的婆婆和83岁的公公,一提起这个儿媳妇,两位老人感动地说:“这孩子跟亲闺女一样亲。”2007年9月,当医院查出婆婆患了糖尿病,医生结合老人的其他病症,开出用药一个月的处方,一划价就是一千多元,还不包括那些需要自己去大药房购买的药。袁琳和同去的小姑共同承担了这笔费用。此后,婆婆每个月的药都由袁琳自掏腰包购买,每次都要花费好几百,甚至千元以上。每次买药归来,看到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药,很多人都误以为她是开药房的。袁琳的无私付出终于带动了弟兄姊妹,次年婆婆每月的零药开支就由5个兄弟姊妹共同承担了,老人也由衷的露出了笑容。几年后弟兄姊妹家庭遭遇特殊困难,无形间婆婆每月的药费又成了问题,袁琳便自觉地将老人的零药钱纳入了自己的日常开支,从不诉苦,也不怨天尤人,只希望二老能够毫无顾虑地安享晚年。

  婆婆的慢性胃肠炎急性发作,袁琳在正常上班之余,硬是主动挤时间和丈夫在医院轮流照顾了老人10多天。此期间,婆婆多次将大便留在裤裆,甚至弄在公厕便盆外,是袁琳,毫无怨言的为老人净身,多次扶她回病床后又折返回去冲刷打扫公厕。在袁琳夫妻的悉心照顾下,婆婆非常配合医院的治疗,不久就康复出院了。

  2012年10月,婆婆因右侧股骨头坏死,不得不住院进行手术置换。袁琳每天下班都会赶去医院,好让陪伴母亲的其他姊妹能打个盹儿。此期间,袁琳按时按餐给婆婆喂粥喂饭,替婆婆换衣梳洗,洗衣倒便,任劳任怨。婆婆出院后,袁琳不仅在饮食方面更多的照顾婆婆,并时常推着轮椅,让老人到室外晒太阳;老人练习使用双拐走路,袁琳和丈夫时常陪伴在老人左右,直到老人最终摆脱双拐。

  在婆婆换股骨头康复后的第二年,也正是国庆小长假的第一天,难得出门旅游的袁琳已经出门在外,突然接到丈夫的电话,说是公公突然病重,已经在送往医院的路途中了……袁琳毅然放弃旅游,立即乘车赶往医院。公公患的是尿结石,需要住院治疗,因为有7天假期,照顾老人的任务落在了袁琳身上。每天袁琳给他送饭,守着他输液,陪他说说话,向医生询问老人病情……7天后老人康复出院。

  婆婆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袁琳夫妻二人主动送老人四处求医而未得果——“老人全身都是病,不能做手术”每一位医生都是这样说,夫妻二人也只有默默地放弃,既心痛又不甘。也许,这就是孝心的“终极”吧!

  互敬互助 家庭和睦

  大家庭在当今社会不是少数,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生活习惯,因此,误会和摩擦总是难免。但袁琳不分彼此,在大家庭中,哪家遇到烦心事,她都会主动帮忙出主意、解决。

  2006年,袁琳夫家的二姐夫妇赴浙江务工三年多,袁琳二话不说,主动把二姐的两个小孩接过来照顾。次年,她夫家的四弟夫妇因为新建了房子欠了债,外出务工前,也把仅仅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袁琳,这照顾侄女的担子一挑就是八年。无论是照顾自己的孩子,还是大姑小叔的孩子,袁琳不分彼此,也没有厚薄亲疏,安排三餐、洗衣浆裳、辅导学习,是袁琳工作之余必做的“功课”,孩子们在这个乐融融的家庭中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尊重”。

  袁琳夫家的哥哥嫂嫂曾因一场误会闹婚变,是袁琳苦口婆心的劝导,适时的察言观色,全力帮助……解开了嫂子的心结,帮他们挽留了一个家。

  身体还算硬朗的公公在厨房弄点吃的,偶尔因年老记性差而烧毁锅灶,袁琳从不发怒,并劝丈夫要多多体谅老人。

  邻里之间,哪家有大凡小事,袁琳也会主动去帮忙。乡下邻居们提起她家几代人的关系,总是赞不绝口,也有不少老人羡慕她家二老的日子好。袁琳总笑着说:“谁家没有老人?谁没有老的时候?我只是在尽自己的义务,为孩子做个榜样。”是啊,子女们的善解人意让老人没有了担忧,孙辈也在这样和睦的氛围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关爱晚辈 妯娌和谐

  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袁琳夫妇只有一个宝贝儿子。一直以来,丈夫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带孩子的责任落在了袁琳身上。白天,袁琳去学校上班,儿子就由农村的婆婆带。每天下午下班回到家,看到满身满脸脏兮兮的孩子,袁琳从不抱怨婆婆把孩子带得脏,她每天下班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给孩子洗脸、洗手、换衣服,再抱着孩子教他认卡片、唱儿歌。教孩子懂得“好东西要分享”、“爷爷奶奶也是你最亲的亲人”,让孩子亲自把刚买回来的水果、点心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人送去……孩子一直将母亲的教诲记在心里,长大后,也保持着一颗爱心,善待身边人。

  孩子有时跟几个堂兄弟玩耍受了伤,袁琳在心痛的同时从来不会抱怨别家的孩子,只是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注意以后别这样”……每天中午做好饭后叫侄子们都来吃饭,并帮他们洗手洗脸、盛饭……

  1995年4月,大侄子洪儿被查出急性肾炎,需要住院治疗。正当大哥一家为孩子的住院费犯愁时,袁琳夫妇主动把借来建房子的钱直接给了大哥。袁琳说:“救孩子要紧!我们的房子迟两年建没有关系,反正现在我们也有房子住。”一句话把大嫂给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只是含着激动的泪花紧紧地握住袁琳的手。直到洪儿痊愈出院,一家人心头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袁琳爱自己的孩子,也爱每一个侄儿侄女。那时候,经济并不宽裕,遇到赶集的日子,袁琳若是给儿子买吃的,随行的孩子们也是人人有份。

  一转眼,孩子们都长大了,袁琳不仅操心儿子的学业、工作,也对创业中的侄子、侄女给以无尽的关怀和物质上的帮助。侄女幼师毕业想考教师资格证,袁琳多方为她打听渠道,为她买书买资料,直到她成功;侄子创办生态农庄,袁琳夫妇不仅多次投入义务劳动,还主动把多年的积蓄借给了他……袁琳付出的点点滴滴,妯娌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默默地对她保持着应有的敬重。在她的带动下,妯娌们对长辈保持着应有的孝道,对侄辈保留着应有的爱心。

  在袁琳身上,我们看到了几千年来烙印在中华儿女心头的“孝”、“谦”、“仁”、“礼”。她的事迹十分平凡,但也并不是任何人在父母、侄辈身上都如此的真心付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那样理性的对待亲情、对待四邻。正如她本人所说:“我做的这些都是我们的职责,无论是作为儿女,无论我们作为父母,无论我们作为长辈,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袁琳相关资讯:

【袁琳】同名的人物

袁姓名人

师德楷模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