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菜乡绿色梦,义播天涯惠三农
他用一生的激情探索、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开通全国问询热线,始终怀揣为民服务的重任,把退休当成人生的起跑线,奉献余热永葆先进。他就是81岁的农艺师——朱振华。
高高的个子,身材偏瘦,说话清晰,耳朵也不聋,举手间透着一股文艺范,这是记者见到朱振华时的第一印象。谈及农业,朱振华总会有说不完的话,他与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是农民眼中“农业小百科”,是农民的知心朋友。
退而不休,开通热心,视频“诊病”
1999年,朱振华从市农业局退休后,依旧满怀激情地工作,发挥技术优势服务社会。2005年,他应邀担任本报《蔬菜周刊》首席技术顾问。2007年蔬菜专业类报纸《北方蔬菜报》创刊,72岁的朱振华先后义务担任首席技术顾问和首席特聘专家,同年,他把自己家的电话、手机设成热线电话,以便及时为菜农解答问题。
热线电话一公开,每天电话铃声响不停,经常在他吃饭或者深夜时,都会有菜农打电话来咨询问题,他总是认真接听每一个电话,帮他们排忧解难,如今,他已经接坏了8个手机。
2005年2月的一天晚上11时左右,朱振华从睡梦中被电话铃惊醒,是一位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农民打来的,他所种植的黄瓜染上了霜霉病,各种方法都不见好转。朱振华问明情况后,告诉他在普力克、乙磷铝锰锌等杀菌剂中添加300倍蔗糖进行防治。3天后,这位农民专程打电话来致谢,由衷夸赞朱振华的处方灵验,使用一遍药,问题全解决。他的敬业精神让老伴十分担忧,老伴担心他长期下去身体吃不消,可朱振华却说:“既然公开了电话,无论何时,咱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菜农解决问题。”
据粗略统计,朱振华的家庭服务热线自开通以来,已为全国各地群众提供咨询5万多次,许多农民亲切地称他为“绿色热线”、“致富热线”。
2007年3月,农业局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开通远程视频咨询服务系统,朱振华得知后立刻报名,和另外6名农业局退休技术人员一起在网上“庄稼医院”开起了免费“专家门诊”。作为首席农艺师,他尽职尽责,累计通过视频解答1.2万多个技术问题,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科技眼”、“神医网”。
深入田间,巡回授课,手把手传技术
多年来,朱振华坚持实地考察,力求把准脉、切准病,对症下药。2005年2月,寒亭区的一位菜农带着两种不同症状的甜椒死棵来找他,部分大棚因这两种病害已面临绝产。朱振华二话没说,跟随这位菜农来到他的大棚内诊断病情,不久后便被治愈。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通过广播召集全村菜农听他讲授病害防治技术,得到了村民由衷感激和称赞。
近年来,朱振华积极报名参与农业局组织的农业技术入村培训班,主要利用晚上时间,为棉农、菜农讲课。最多时,连续做34场讲座,每到一村,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10年间,朱振华先后在市内义务授课500多场次,听课的人数达10万人次。
2010年6月18日,营里等镇的10万亩棉田遭遇冰雹灾害,其中5万亩被打成光秆,把棉农愁得焦头烂额。朱振华连续三天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提出雹灾后四项管理方案,结果受雹灾棉田仍获丰收,甚至有些受灾棉田比非受灾棉田产量还高。
朱振华的年龄越来越大,为民服务的热血却未减。近年来,朱振华应邀为市农业局、国家科技部等单位主办的蔬菜科技培训班授课500余次,并先后到宁夏、辽宁、河南、安徽、陕西等地授课300余次。
写书、编教材,农学研究永不辍
多年来,朱振华不断学习,深入实践,大胆探索,时刻总结经验教训。他发表的一些独到见解在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他将其编写成教材、论文以及专业技术书籍,在农业方面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10多年间,朱振华先后为农业部等多个单位举办的全国棚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编写教材13册,约20万字;为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编著的试用教科书——《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约32万字;撰写论文和农业科技技术文章8篇,约8万字;自编和主编蔬菜栽培技术类书籍共8本,约319万字,其中,《寿光冬暖大棚蔬菜高效栽培新技术》丛书、《寿光棚室蔬菜生产实用新技术》、《寿光冬暖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大全》等近200万字的书籍都是他退休后完成的。
他平时喜欢养花,养花的同时不忘用花做实验,他在花盆里加入少量硼元素,花的长势非常好。“多动脑,大脑才会不生锈,我很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进代,咱寿光发展政策、形势这么好,我更应该发挥余热,继续为农服务,为全市建设出力。”如今81岁的朱振华,依旧满怀豪情壮志,不服老,不服输,只要农民群众需要他,他就愿意免费为菜农作指导。下一步,他打算针对温室建造和温室调控问题写一本约50万字的书籍,继续探究专业问题。(类型:敬业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