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红,女,1968年10月生,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她守护传承“大冶刺绣”40余年,作品30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免费培训“绣娘”3万余人。2016年,刺绣作品《星云之梦》首次登上太空,让“大冶刺绣”“小红绣”成为驰名中外的品牌。刘小红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荆楚楷模等荣誉。
匠心独运 四十五载淬炼非遗新章
12岁的刘小红初次执起绣针,便与“大冶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祖母身旁,那穿梭的丝线、精美的图案,如同有着神奇的魔力,深深吸引着她。自此,刺绣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十五载寒暑,她以“绣架为书案,丝线作笔墨”,在传承古老技艺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针法的突破、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凝聚着刘小红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反复试验时,失败如影随形,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手指被绣针扎得满是血泡,疼痛难忍,她依然咬牙坚持。凭借着这份坚韧与执着,她先后发明了双面打籽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四种全新刺绣针法,创立了驰名中外的“小红绣”品牌。
刘小红的作品更是惊艳四方。首次登上天宫二号的“天宫第一绣”——《星云之梦》,巧妙运用盘旋针、柳针、小乱针等针法,将浩瀚星云的神秘与壮美呈现在绣布之上,实现了传统刺绣与现代图案的完美融合;登上海军“咸宁舰”的《桂旁山前漫树香》,通过掺针、直平针等技法,让画面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阵阵花香;全双面打籽绣作品《青花瓷瓶》,古朴高雅,尽显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先后20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还申报了11项专利和43项作品版权,成为“大冶刺绣”的经典之作。
薪火相传 3万绣娘共绘振兴图景
2015年,刘小红踏上了创新传承之路。她深知,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要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于是,她和家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小红绣”官方账号和店铺免费发布教学视频,还创新开发刺绣DIY材料包。这些举措,让零基础的人也能轻松体验非遗刺绣的魅力。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视频播放量累计破亿,30万粉丝在线上跟随她学艺。
在线下,刘小红联合妇联、残联开办大冶刘小红手工技能培训学校,积极开展“大冶刺绣”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非遗传承传播活动。在全国各地,“汉刺巧娘”“巾帼创业英才”等刺绣培训公益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200多场次的大型培训活动,让3万多名“绣娘”走进课堂,学习刺绣技艺。在她的带动下,1000多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创业,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美好生活。2022年,“大冶刺绣”成功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
丝路传情 文化纽带联结世界文明
刘小红并不满足于现状,她积极探索“非遗+产业”的发展新路径,致力于打造集刺绣技能培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她带领团队创新研发出众多时尚又实用的婚嫁、宝宝、时尚服饰等产品,让古老的刺绣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大冶刺绣”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同时,刘小红以针线为纽带,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多次随国家代表团出访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她的作品《敦煌伎乐图》被海外藏家珍藏,“大冶刺绣”也因此成为“一带一路”上闪亮的文化名片。她创办的刺绣艺术馆,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这里不仅是展示荆楚文化、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更让无数人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多年来,刘小红用一针一线,织就了文化传承的星河长卷。她是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用创新让古老的刺绣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她是心怀大爱的奉献者,用行动带领众多女性走向致富之路;她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用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魅力。她的故事,是对匠心的最好诠释,也激励着更多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