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海,男,1965年2月生,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青龙镇汤家村育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
2016年,刘登海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养殖场和农村超市,吸纳贫困户就业,带领乡邻脱贫致富。面对创业中的重重困难,他坚守诚信,拒绝欺骗,坚持经营。他还热心公益,修路建桥,解决村民饮水问题,资助贫困学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创业者的责任与担当。刘登海曾荣获“四川好人”等荣誉。
山乡青年逐梦行 誓言如磐刻心间
1965年,刘登海出生在达州市渠县青龙镇汤家村。18岁那年,他拿着亲朋乡邻拼凑的盘缠,毅然踏上外出打拼的道路。临行前,望着熟悉又贫瘠的村庄,刘登海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一番天地,回来报答家乡!
初到外地,刘登海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扛水泥、提灰浆、扎钢筋……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体力劳动,他咬牙坚持着。凭着勤奋与聪慧,他逐渐积累和掌握了电力施工技术。后来,他到广州打工积攒一些资金后,便在成都创立装修公司,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过得稳定。但刘登海始终惦记着家乡,只要有时间就会回村看望父母。
2016年,回家探亲的刘登海偶然听到村里第一书记说起“汤家村地处大山深处,基础设施差,又缺乏种植养殖能人,是省定贫困村,村里正在想办法脱贫”。面对家乡困境,想到少年离家时乡亲们共同为他凑的盘缠,他第一时间联系了村里的第一书记,表示要回来干一番事业,尽己所能带领家乡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就这样,刘登海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
年过半百再出发 乡村振兴绘新篇
2016年12月,刘登海带着一家老小回到汤家村,开始选址修建养猪圈舍,规划环保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池等环保设施设备,并与县里一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签订协议,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事业。
汤家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创业之路困难重重。资金紧张是创业初期的一大难题。修建猪舍、购买设备、引进猪苗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刘登海四处筹措资金,甚至不顾家人反对拿出多年积蓄。家人担心,农村创业风险太大,可能会血本无归。但刘登海坚定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他从零开始,在猪场建设之初曾前往山东、河南等地学习经验。努力最终换来了成功,养殖场从刚开始的占地不足3亩、年出栏2000余头,到如今占地面积达60余亩、年出栏达1万余头。在他的带动下,不少群众实现了脱贫增收。
宁某是养殖场的第一批员工。刘登海得知他家庭困难,家中还有需常年吃药的亲人,便主动将他招到养殖场工作。“我一直在这里务工,最初月工资2000多元,现在月工资已有5000多元。”宁某笑着说。
“五保户”王某也是受益者之一。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很多工作都做不了,被招收到养殖场工作后每月至少可以挣3000余元。“我们现在固定员工有20余人,包吃包住,生猪出栏时加上临时工有近40人,临时工每天也能挣150元。”刘登海说,每年员工工资至少六七十万元。目前养殖场已吸纳30多名困难群众,帮他们甩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诚信为金守初心 逆境之中显担当
8年多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夏天,非洲猪瘟肆虐,刘登海的猪场也未能幸免,损失近百万元,运转难以为继。由于签订了保险协议,他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有人建议“反正难以分辨核查,干脆多报一些‘染病’生猪数量,就能多获得补偿”。但他坚决反对:“诚信是我的立身之本,我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瞒报欺骗。”
2021年,刘登海的养殖场因市场原因亏损了100余万元,家人都劝他及时止损,但他想得最多的是,“如果我不做了,村民们怎么办?”尽管当时行业前景难料,他依然坚持经营养猪场。后来,随着生猪市场回暖,他和乡邻们最终渡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一位外地客商前来采购生猪,由于对市场行情不太了解,给出的价格偏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刘登海坦诚地向客商介绍市场行情,并按照合理价格完成了交易……凭着诚信经营,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为增加乡邻的就业渠道,他又相继兴办了数家农村超市,解决就业近百人。
“为了汤家村的发展,他出钱出力,为全村做了不少实事。”汤家村党支部书记魏育华说,曾经,汤家村交通不便,山高路陡,路基施工难度大,开挖成本高,群众望而却步。刘登海主动掏钱为村民们修建了6公里的路基,最终让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他还投入18万余元,无偿为200余户群众牵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山区部分群众人畜饮水困难。他每年拿出一些资金,帮扶困难老人,资助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超10万元……
“看到大家都好了,我也更有干劲。”刘登海坚定地表示,今后在能力范围内,他愿尽心竭力,带领家乡群众在致富路上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