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李生成

李生成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东源村村民」

李生成,男,回族,1961年12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东源村村民。

李生成一家四十余年如一日,将流浪聋哑智障老人马维昌视作至亲,从收留照料到移民携行,用跨越血缘的大爱书写新时代家风传奇。

如亲如故,始终如一照顾一个人

1981年寒冬,一位名叫马维昌的流浪汉出现在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马旺堡村的李生成家门前,李生成的哥哥和嫂子看他可怜就给了碗饭,本想询问其家庭住址送回去,结果发现他是一个聋哑人。彼时,李家人挤在一口小小的窑洞里,粮缸见底,但看着蜷在灶台边取暖的身影,李生成的父亲沉思片刻后说道:“留下吧,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儿。”然而那个年代,最难的事正是“多双筷子的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生成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帮助哥哥打工挣钱、操持家务。因为马维昌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有时还会到处乱跑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李生成也承担起了照顾马维昌的重任,这一担就是40多年。马维昌在李生成无微不至地照顾下,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精气神也越来越旺。

从非亲非故到如亲如故,李生成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诚心照顾着这位命运孤苦的老人,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想过抛弃他。

信义夫妻,相互扶持撑起一个家

成家后的李生成尽管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帮衬,但两个儿子的陆续出生,还有常年需要照顾的马维昌,让家庭生活愈加捉襟见肘。2009年,李家面临移民搬迁的重大转折。临行前,亲戚前来劝说,带个拖油瓶不划算,照顾了这么多年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咋能舍得呢?娃娃们在他怀里摇着长大,木头玩具都是他一点点给磨出来的,还常跟我砍玉米秆子。他不是拖油瓶,是咱自家人。”李生成坚定地说。

在李生成一家搬迁到红寺堡镇东源村后,夫妻俩勤勤恳恳种地、打工,一边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学习,一边悉心照顾马维昌老人。马维昌年纪大了,换了陌生的环境不像年轻人能快速适应,常常在村里走丢,偶尔会闹脾气、耍性子,但夫妻二人从不抱怨、从未嫌弃。2023年6月,马维昌身体疼痛不止,李生成夫妇带他到市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肺气肿,所幸就医及时,病情得到控制。夫妻二人分工配合,妻子回家干活照看庄稼,李生成全心全意照顾住院的马维昌,白天为其擦身换衣、端水打饭,晚上就在病房打地铺陪伴。同病房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看在眼里,得知他们毫无血缘关系后纷纷感叹不已。

榜样力量,无私奉献传承一个善

如今,李生成的两个儿子也已成家立业,他们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经常回家探望马维昌和父母亲。一起搬迁来的邻居们听说了李生成一家照顾陌生老人的善举,也处处帮衬着他们。李生成盖新房子时村里的男人们来搬砖和端水泥,女人们择菜做饭,都尽己所能帮忙。村委会积极协调,为马维昌申请办理高龄津贴。李生成在盖新房子时还专门单独给马维昌留了一间,看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和善亲切的邻里友人,都让马维昌笑得合不拢嘴。

2023年,李生成一家被村里评为“六个先锋”示范户,孝行佳话广为流传,成了人人学习的好榜样。“不管是小孩也好,还是大人也好,东西拿来先给老人(马维昌),这是我亲眼见到的,这种精神,我太佩服了。”李生成的邻居说起来连连夸赞。民政部门几次要接马维昌去养老院,而马维昌却早已“认定”了这个家。“爸妈伺候不动了,我要像父母那样照顾他。不同姓,但‘同心’。”李生成的儿子李小龙说。李生成也笑着摆手说:“苦日子一起熬过了,好日子更要一起过。”

李生成相关资讯: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
  • 【李生成】同名的人物

    李姓名人

    道德模范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