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女,1959年2月生,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建国社区居民。
从与丈夫王立福结婚后,王凤英就一直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生活在一起。王凤英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她用40多个春夏秋冬诠释着孝与爱的传统美德,是身边人公认的孝顺媳妇。王凤英曾荣获“龙江好人”等荣誉。
初见时心疼 成了一辈子的牵挂
1980年代初,在麻山区白灰厂,年轻的王凤英注意到同事王立福总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寒冬里冻得直打哆嗦,便产生了帮助王立福的想法。
相处中,她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总在午休时往家跑一一原来家里有位患精神疾病的母亲需要照料。第一次登王家的门,王凤英就撞见婆婆发病:老人突然把碗摔在地上,对着墙壁哭喊。王立福红着眼圈道歉:“我妈这病拖累人,你要是怕了……”话没说完就被她打断:“谁还没个难处?你妈这辈子不容易。”她看着蜷缩在炕角的老人,心里只有怜惜:“这也是条命啊,总得有人疼。”亲友都劝她:“姑娘家何必跳火坑?”王凤英却有自己的主意:“我嫁的是立福这个人,他的妈就是我的妈。”
四十年照料 把琐碎过成诗
婚后第五年,公公弥留之际攥着她的手流泪:“凤英,我老伴就托付给你了。”她含泪点头:“爸,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待她。”从此,她成了婆婆的“专属监护人”。
婆婆牙齿脱落、吞咽困难,王凤英每天凌晨五点就守在灶台前。大米要提前泡三小时,煮到能用舌头抿碎;瘦肉剁成泥拌进粥里,青菜切碎蒸成蛋羹。每周食谱写在墙上:周一小米粥配肉末,周二蔬菜豆腐羹,周三蔬菜鸡蛋面条……婆婆大小便失禁是常事,夏天她每天三次给老人擦身,冬天备着十几套棉衣裤随时更换。
为了应对婆婆的病情,她自学打针输液。有次婆婆发烧到39度,抗拒去医院,她跪在炕边哄着:“妈,打完针就不难受了。”老人竟真的乖乖伸出胳膊。住院时,她总睡在病床边的折叠床上,夜里每两小时帮婆婆翻身,护士都说:“亲闺女也未必能做到。”婆婆发病时还会突然打人摔东西,有次她正喂饭,婆婆挥手打翻碗,热粥烫红了她的胳膊。她忍着疼收拾碎片,回头还笑着说:“妈,咱换碗新的。”丈夫心疼得直掉泪,她却说:“她不是故意的,病好了就知道疼人了。”
双肩扛双孝 风雨中挺直腰杆
1998年,王凤英的母亲查出肺癌晚期。她咬咬牙,把母亲也接到家里。那段日子,她像上紧的发条:清晨先喂婆婆吃饭,再给母亲擦身喂药;中午趁两位老人午休,骑车去工厂上班;晚上给母亲按摩缓解疼痛,又得提防婆婆夜间发病。有次她累晕在灶台前,醒来第一句话是:“妈们吃饭了吗?”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委屈你了。”她流泪摇头:“妈,您养我小,我该养您老。”三年后母亲去世,她在坟前长跪不起:“妈,女儿对不起您,陪您的时间太少了。”
爱能传家,岁月皆温柔。常年劳累让王凤英落下一身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炎、关节炎。有次她生病住院,病没好利索就急着回家:“妈不认别人喂饭,会饿坏的。”夜里难受得睡不着,她就翻看全家福流泪:“亏欠你们太多了。”可天亮后,她依旧笑着给婆婆梳头喂饭。如今丈夫退休、儿女成家,都想替她分担,可婆婆只认她。儿子儿媳看在眼里,主动包揽家务;小孙子学着奶奶的样子,踮着脚给太奶奶喂水果。小姑子、小叔子逢年过节都带着礼物来看她,总说:“嫂子,没有你,妈活不到今天。”
王凤英的头发早已花白,却总说:“我感激婆婆,是她给了我好丈夫、好家庭。这辈子相遇是缘分,我愿意照顾她到百岁。”在这个平凡的家庭里,王凤英用四十年光阴证明:孝顺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活成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