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杨,男,壮族,1962年9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塘镇那梨村村民。
2019年起,因岳父瘫痪在床,其家人无暇照料,6年来,黄绍杨与妻子每日骑行12 公里前往护理,风雨无阻。他用行动影响家人,用坚守诠释孝道,书写了一段“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
跨越12公里的“日常奔赴”
2019年,黄绍杨的岳父因年事已高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彼时,岳父的儿子因中风在南宁石子塘医院康复,孙子需贴身照料,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已经去世,黄绍杨的妻子成为了最年长的姐姐。看着卧病在床的老人,黄绍杨没犹豫:“老人养了女儿,我们就得担起责任。”
从此,每天中午11点,他准时跨上摩托车,与妻子一同从那提坡出发,沿着蜿蜒的村道骑行12公里,赶到岳父家中。送饭、擦身、倒便盆、剪指甲……这些琐碎的护理工作,他做得比许多子女还细致。“老爷子牙口不好,饭菜得煮得烂乎;夏天怕生褥疮,得定时翻身擦身。”黄绍杨说得轻描淡写,却藏着无数个风雨无阻的坚持——暴雨天车轮陷进泥坑,夫妻两个扛着饭菜步行半小时;冬日凌晨老人突发不适,他摸黑骑车送医……6年里,他从未缺席一天。
“傻”女婿的“真心账本”
村里有人笑他“傻”:“又不是亲儿子,何必这么拼?住得远就算了,何苦给自己找累?”黄绍杨却不这么想:“媳妇的父亲也是我父亲,现在他需要人照顾,哪能分‘亲不亲’?”在他眼中,岳父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老人爱听壮语山歌,他就边擦身边哼上两句;知道岳父惦记在外的儿子,他每天都把康复情况细细转述。“老爷子现在99岁了,有时候认不得人,但看到我来,会拉着我的手笑。”说起这些,这位年逾六旬的汉子眼里泛着光。
家风无言 大爱有声
黄绍杨的坚持,悄悄影响着身边人。妻子心疼他,主动分担夜间护理;儿女回家时,也会跟着一起去外公家抢着给外公揉腿、陪聊天。“父亲常说,‘人老了最怕没人管’,他用行动教我们什么是‘孝’。”女儿黄女士说。
如今,那提坡的村道上,那辆摩托车的轰鸣声依旧准时响起。黄绍杨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打破了“女婿是外人”的偏见,更让“孝老爱亲”的美德在乡间传扬——原来最好的家风,从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把“责任”藏进每一餐热饭、每一次擦拭、每一段往返的路途中。
当问起未来,他挠挠头:“只要老爷子在一天,我就多陪一天。女婿也是‘半个儿’,这事儿,本该这么做。”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最动人的深情——在12公里的乡间路上,黄绍杨走出的,是一条用真心铺就的“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