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芒孜兰姆·阿皮孜

芒孜兰姆·阿皮孜

「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光明村村民」

  芒孜兰姆·阿皮孜,女,维吾尔族,1960年7月生,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光明村村民。

  芒孜兰姆·阿皮孜于1990年收养被遗弃的残疾女婴阿依加玛丽,面对治疗费压力和丈夫患癌去世的打击,她卖羊凑钱带阿依加玛丽三次手术,35年如一日按摩、喂食、推轮椅,帮助完全无法动弹的阿依加玛丽康复成能缓慢行走、清晰表达的状态。她以超越血缘的母爱诠释责任与善意,成为边疆民族团结与人间大爱的生动注脚。芒孜兰姆·阿皮孜家庭曾获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以爱之名的抉择

  1990年5月的某个清晨,村民买买提・吐尔逊在公厕的垃圾筐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女婴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四肢僵直,皮肤发青,生命岌岌可危。买买提连夜将孩子抱回家,却因无力承担治疗和照料的重担,次日不得不将其送往孤儿院。

  邻村的芒孜兰姆・阿皮孜听闻此事后,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孤儿院。当她看到襁褓中那个弱小的生命,听着她细弱的呜咽,这位已有三个孩子的母亲再也挪不动脚步。“孩子的眼睛虽然睁不开,但睫毛在微微颤动,像是在向世界求救。”回忆起初次相遇的场景,芒孜兰姆的眼眶依然湿润。她轻轻抱起这个不足3公斤的小身躯,仿佛接住了命运交付的特殊使命:“从今以后,妈妈就是你的依靠。”

  回到家后,芒孜兰姆的丈夫米吉提・阿不都没有丝毫责备,反而坚定地支持妻子的决定:“先给孩子洗个热水澡吧,明天我就去办收养手续。”夫妇俩给孩子取名“阿依加玛丽”,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像月亮一样美丽”,承载着他们对这个特殊女儿的全部期许。

  以爱为盾的担当

  收养阿依加玛丽后,现实的考验接踵而至。阿依加玛丽的治疗费和营养费,像巨石般压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农家肩上。为了给孩子买奶粉,芒孜兰姆戒掉了喝了多年的茯茶;丈夫米吉提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劳作,只为多换些钱给孩子买治病的药。

  日复一日的照料堪称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阿依加玛丽无法自主进食,芒孜兰姆就用汤匙一点点将面糊送进她嘴里,一顿饭常常要花上一个小时;孩子无法翻身,她每隔两小时就为其翻身按摩,防止生出褥疮;每逢寒冬,她总是把孩子的小脚丫焐在自己怀里,用体温驱散寒意。邻居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暮色中,芒孜兰姆坐在炕边,借着煤油灯的微光,一遍又一遍地为女儿揉按僵硬的四肢,直到自己的手指累得发抖。

  1996年冬,命运的残酷再次降临,丈夫米吉提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在病床上仍惦记着女儿:“孩子的手术费还差多少?咱家的羊还能卖几只?”临终前,他紧握着芒孜兰姆的手:“答应我,别放弃加玛丽……”葬礼上,芒孜兰姆哭到几乎晕厥,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三个亲生子女需要母亲,病床上的阿依加玛丽更离不开她。

  为了凑齐阿依加玛丽的手术费,芒孜兰姆卖掉了家里仅有的6只羊,揣着东拼西凑的3000元,带着女儿踏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在医院的走廊里,她铺一张报纸当床,白天守在手术室门口,晚上用温水为女儿擦拭身体。三次手术,数百个日夜的守护,终于换来生命的奇迹:阿依加玛丽的脖子渐渐能转动,僵直的手指开始有了细微的抓握力。当女儿第一次用含糊的声音喊出“妈妈”时,芒孜兰姆泪如雨下,这声迟到的呼唤,是对她所有付出的最高奖赏。

  以爱为光的传承

  35年时光流转,芒孜兰姆的双鬓已染霜色,但她每天的 “必修课”从未间断;清晨6点,为女儿按摩四肢;上午10点,喂下精心熬制的营养粥;下午3点,推着轮椅带女儿晒太阳;睡前,还要仔细检查孩子的被褥是否温暖。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阿依加玛丽从完全无法动弹,到能在搀扶下缓慢行走;从只会发出呜咽,到能清晰地表达爱意。如今的阿依加玛丽,总是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艾德莱斯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她的手比棉花还柔软,心比馕坑还温暖。”

  面对荣誉,芒孜兰姆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每个母亲都会做的事。”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份“平凡”背后的非凡。35年里,她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未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却让阿依加玛丽的生活充满阳光。她用行动教会孩子们:爱,是超越血缘的责任;善,是刻进灵魂的信仰。

芒孜兰姆·阿皮孜相关资讯: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 【芒孜兰姆·阿皮孜】同名的人物

    芒姓名人

    道德模范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