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春秀,女,1984年8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文折村岔发田村民小组村民。
2010年,普春秀丈夫家的嫂子离家出走,留下当时只有8岁的侄女无人照顾。从那时起,普春秀开始抚养侄女,供她上学直至大专毕业。同时,她多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患病的公婆和大伯哥,毫无怨言,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典范。普春秀曾荣获“云南好人”等荣誉。
不离不弃 坚定护航侄女成长
2008年,普春秀与丈夫结婚,婚后她丈夫的哥哥被确诊为精神二级残疾、公公瘫痪在床、婆婆患子宫癌需要化疗。2010年,普春秀的嫂子远走他乡,留下了年仅8岁的女儿。当时普春秀的家庭条件也不好,亲友们都劝她把侄女送进孤儿院,但普春秀坚持抚养侄女,给她母亲般的呵护,供她上学,教她做人,将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到大专毕业并顺利找到工作。
侄女在乡镇求学的5年时间里,她每周日下午骑着摩托车载着侄女驶过18公里的崎岖山路,将她准时送到学校;每到周五放学时分,又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校门口。寒来暑往,这条蜿蜒的山路上,她累计行驶了近万公里,每一道车辙见证的是一位渴望知识改变侄女命运的农村妇女的坚定执着。
如今侄女已有能力照顾她的父亲,但普春秀和丈夫考虑到她还未成家,不便照顾,便决定继续照顾大伯哥。侄女对叔婶毫无怨言地付出感激不已,她说“母亲的离开,让我感觉天塌了,是婶子和叔叔为我撑起了一片天,没有婶子就没有我的今天”。
悉心照料 为患病亲人撑起晴空
普春秀的丈夫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需要外出打工,普春秀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患病公婆和大伯哥的重担。她既要扛起地里的农活,又要贴身照料三位患病的亲人,日子像上了弦的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全家人做饭,趁着灶火的光亮把公婆一天要吃的药分好;下地干活的间隙也要赶回家,看看瘫痪的公公有没有摔下床,给化疗后虚弱的婆婆喂口水,从鸡叫忙到星落。最忙的时候,她像陀螺一样在灶台、田地、病榻间连轴转,裤脚上沾着泥巴就冲进厨房做饭,手上还带着庄稼地里的草屑就给老人捶背,来来回回的田埂上,脚印叠着脚印,全是匆忙的影子。
公公偶尔会大小便失禁,普春秀从不嫌脏,一有时间在家就为公婆按摩擦洗。就这样连轴转了十几年,地里的庄稼没荒,老人的药没断,家里总是干干净净。村里人都说:“春秀这是把自己掰成了好几瓣在用,换谁也撑不住啊。”可她总说:“都是一家人,撑不住也得撑。”在普春秀照料下,公婆和大伯哥精神渐好,丈夫感激不已,他说“如果没有妻子的理解与支持,这个家真不知道成什么样子,是妻子的大爱、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父亲重新站起来、让母亲恢复健康,她就是我的福星”。
普春秀家生活艰难,却未被困难打倒,她带领全家坚强应对,为家人筑起爱的港湾,她用言行诠释“家庭美德的传承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她的善举感染着乡邻,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典范。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普春秀用1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赞歌。她以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用无私的爱为侄女铺就成长之路,以无微不至的照料为患病亲人撑起生命的晴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更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用坚韧与善良书写的生命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