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飞,男,1969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
从警34年来,王宇飞始终扎根基层一线,率队侦办毒品大要案件200余件,首创禁毒“123”系统工程,主导建立涉毒风险预测等情报应用系统。王宇飞还帮扶戒毒人员重获新生,推动禁毒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开发VR体验系统。他以生命践行使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公安干警“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王宇飞曾获“全国缉毒侦查能手”“四川省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淬火成钢 从基层巡警到禁毒尖兵
“我今天有点累,先回去躺会儿……”2025年5月19日,这是成都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王宇飞对战友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这句话后,他突发心肌炎入院。病情急转直下,次日凌晨1点20分病逝,生命定格在56岁。
1991年,22岁的王宇飞加入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巡警(防暴)大队,成为一名年轻热血的巡警。凭借一股敢拼敢闯敢担当的冲劲,王宇飞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过硬的真本领,行走刀尖屡破大案的他,以血肉之躯立下卓著战功,成长为一名禁毒实战专家。
2006年6月,成都火车北站站前分局禁毒大队初创,王宇飞担任首任大队长。当时,车站周边治安环境极为复杂。他带着队员一头扎进这个特殊的禁毒战场,利用社区情报网络撕开毒品流通渠道,追查毒贩行踪误差绝不超过十米。
2019年1月6日凌晨,秦岭深处的雪原,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积雪没过膝盖,山风裹挟着冰碴子往领口里钻。王宇飞背着二十公斤的装备,带领20余名缉毒民警在深山中跋涉七小时,借着夜色潜入巴山镇。“收网!”对讲机里的电流声炸响刹那,二十余道黑影从雪幕中无声扑出,积雪簌簌坠落的声音惊飞了山雀。王宇飞踹开木门时,制毒锅还“咕噜、咕噜”冒着热气,毒贩举着枪的手僵在半空,冰毒晶体在晨光里折射出妖异蓝光。69公斤毒品、217公斤麻黄素……这个横跨秦岭的毒瘤终于被连根拔起。
这些都是王宇飞禁毒生涯中无数次出生入死的缩影。在禁毒战场,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先后率队侦办各类涉毒大要案件200余起。面对禁毒战场险象环生,他把自己练就成为挡在黑暗前面的“金色盾牌”。他曾说:“咱们穿上这身警服,就是要把黑暗挡在老百姓看不见的地方。”
守正创新 从机制构建到科技赋能
毒品一日不除,禁毒一日不止。2020年,王宇飞牵头建立起1支队伍、2大理念、3大阵地的“123”系统工程等机制,为治理新形势下的新型毒品问题打下坚实基础,禁毒实践成果辐射全省、贡献全国。特别是他主导构建的“1123”集群打零成都战法、“一域一品”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2025年6月19日,全国首个禁毒教育基地地图“成都市禁毒教育基地可视地图”正式发布。这张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是王宇飞用心编织的一张防护网。如今,600余支禁毒队伍散布成都市内,仍发挥着院落情报搜集、辖区禁毒宣传、居民家庭守护等作用,成为最灵敏的“毒情探测器”。
“线索不会自己开口,要像解剖细胞一样抽丝剥茧!”在王宇飞的主持下,“成都市禁毒合成作战情报应用中心”和“成都涉毒情报应用模型”相继建成,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实现对涉毒线索的关联挖掘、趋势推演、风险评估等实现涉毒情报智能预警,有效破解线索发现难、延伸难、扩线难,实现成都禁毒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突破。
他担任支队主要领导以来,在毒品问题综合治理、多维防控机制、缉毒侦查破案战法等实战业务领域成绩突出。近年来,成都制毒犯罪案件数、抓获制毒人员数、外流贩毒数逐年下降,综合治理成效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
铁血柔情 从照亮归途到爱暖警营
缉毒战场上,王宇飞用坚守铸就铁血传奇,更以“灯塔”般的柔情为迷途者点亮重生之路,为未成年人筑起防毒长城。
“是王队长让我知道,人摔进泥里,还能开出花。”2017年,戒毒人员阿强(化名)出狱,在王宇飞的结对帮扶下获得新生。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面时,王宇飞递给他两样东西:一张汽修培训报名表和一沓社区创业贷款申请表。“毒瘾能戒,心瘾难除,得给你找件新‘衣裳’”,王宇飞口中的“衣裳”,是尊严与希望。
面对青少年涉毒低龄化趋势,王宇飞发起了一场“破冰行动”。他推动编撰的《成都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教学资料》,将禁毒知识融入科学、法治课程,更联合高校开发VR禁毒体验系统。王宇飞常常和同事说:“种下防毒的种子,比抓一百个毒贩更有意义”。
在王宇飞看来,“管控只是手段,帮扶才是归途。”近年来,王宇飞主导“重生计划”,整合司法、民政、人社资源,为戒毒人员提供“技能培训 心理辅导 就业安置”全链条服务,让掌握技术的戒毒人员有了“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