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岩林,男,1974年8月生,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
2020年被评为“美丽三秦 全民行动”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2023年被评为陕西省“三秦最美环保人”;2024年被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评为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2024年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冠军,优秀指导老师。2016年起,先后被聘为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陕西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陕西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家、陕西省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工作专家、陕西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专家等。陕西省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环境资源保护咨询专家;青海省、西安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公益诉讼研究,服务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陕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陕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以法为剑 守护秦岭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2018年7月,丁岩林参与秦岭违建别墅专项整治行动,对案涉项目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审查,见证了违建别墅从全面拆除到全面复绿。同年11月,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时,丁岩林心系“国之大者”,将“保护优先”的理念注入法律法规中。提到秦岭,他常说秦岭不仅是陕西的秦岭,更是中华民族的秦岭。 2022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绿色瑰宝,他主持起草了《陕西省秦岭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和《秦岭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认证办法》,为秦岭的永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丁岩林的秦岭情结,不仅体现在立法工作中,更体现在他每年参与的秦岭执法检查中。他亲自走访秦岭脚下的村庄,与当地村民促膝长谈,了解保护工作中的难点痛点。他不惧严寒与酷暑,常年参加秦岭执法检查和执法培训,只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能够有效实。他希望能够用法律的力量守护着秦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滴清泉,助力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积极贡献力量。
二、立法建言 服务社会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法律为笔,为陕西的蓝天碧水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针对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弄虚作假,丁岩林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的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犹如一把利剑,直指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这部开创性的地方性法规,不仅健全了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更为陕西省的蓝天保卫战注入了强心剂。丁岩林深知“法者,治之端也”的古训。他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主持起草和修订了《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十一部地方性法规,参与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等四十几部国家、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立法论证和征求意见工作,涉及饮用水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丁岩林的立法工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他曾在寒冷的冬日,走访了榆林市的一些偏远村庄,亲眼目睹了村民们因水体污染而饱受水资源短缺之苦。这次经历成为他起草《榆林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重要动力,让法规更贴近民生,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投身法治实践 提升法治水平
丁岩林深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他作为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的专家顾问,他深入参与法治政府的建设工作。主持起草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陕西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等十几项规范性文件,厘清了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边界和层级,明确轻微不罚具体标准,增设首违不罚事项,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在他的努力下,法律不再冰冷,而是充满温度,既守护着绿水青山,也呵护着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面对小型企业因环保问题面临巨额罚款,濒临倒闭,丁岩林并未视而不见,而是在深入调查后发现该企业的症结所在,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其积极整改。最终,这家企业不仅渡过难关,还成为了行业的环保标杆,彰显了法治的温情与力度。2024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共依据裁量权基准对企业减免处罚101次,涉及金额949.1万元;协助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20多起,涉及金额3000多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丁岩林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是他对企业和环境双赢的执着信念。
四、满腹法学知识 奔赴环保公益
丁岩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更是一位热心的环保志愿者。他担任多家环保组织的法律顾问,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培训。在他的推动下,2019年至2024年,累计观察2000余家企业,推动300多个环境问题得到治理,撬动环保投入超过16亿元。他倡导的“韩城模式”成为现代环境治理的典范,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广泛赞誉。丁岩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片丹心守绿水,十年磨一剑护青山”的环保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