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锡山区云林街道双桥村蒋巷有一位104岁的百岁寿星孙小妹,要问孙小妹为什么如此长寿、如此幸福,就不得不说到老人的二儿媳——江苏省首届百佳孝星蒋琴华。
现年65岁的蒋琴华自从婆婆1972年入住自己家以来,尽心服侍了41年,数十载如一日。她常说:“孝敬老人是小辈应尽的职责。”对于以前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她来说,始终是这样认为“有钱要养,无钱也要养。就是家里只剩一碗粥,也要先给婆婆吃饱。我是凭着自己的良心来服侍老人的。”蒋琴华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41年来,蒋琴华每天清晨起床后就把隔夜浸泡好的杂粮、小米、百合、山芋等放到锅灶上煨煮成粥,待老人起床后服侍她穿衣洗漱后就将这些充满营养的杂粮粥双手奉上。待老人吃饱后就搀扶她到室外的小公园散步、闲聊。除了风霜雨雪,天天如此。每天老人散步后回家休息,蒋琴华就忙着上菜场买菜,到厨房做饭。老人喜欢吃切细、剁碎的蔬菜,喜欢吃煮烂的鱼头、鸡头、鸭头。蒋琴华就按着老人的口味细细做,慢慢煮。午饭后老人休息一小时,接着吃点心、水果,点心是杂粮粥、水果羹。一年四季老人都喜欢吃西瓜、橘子、苹果、雪梨。蒋琴华就每天都为她准备好,洗净、削皮、切碎,从不嫌累赘、麻烦。孙小妹老人在蒋琴华的精心照顾下,除了耳朵有些不便外,行动快捷,上下楼梯也不需要人搀扶,在周边也应该是个奇迹了。邻居也都说,是蒋琴华这个好媳妇照料得好,才有了老人的健康长寿。老人也常说:“琴华比我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啊!”
几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往常到点就会起床的婆婆过了很长时间没有动静,早餐也已经热过三遍了仍没有起身。蒋琴华走到婆婆床边,发觉老人还是紧闭双眼。探手一摸额头,好像是有些发热,她马上叫来刚动过胆囊切除手术的丈夫,商量着要送老人家去医院诊治。可老太太却突然间一骨碌翻身爬了起来,说:“我没病,要进啥医院。我晚点起床是想省一顿饭出来哪!”言语间好像有点不开心的味道。琴华夫妇俩一合计,马上想到了老人家可能是对他们昨天晚上的争论“明天买什么菜”产生了误会,就耐心地向她解释,终于使老人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脸色也由阴转多云到晴。蒋琴华夫妻俩细心地服侍老太太起床洗漱,吃好早饭又搀扶老太太一起去了菜场,买了老太太喜欢吃的菜,才平息了一场不愉快的小风波。通过这件事,蒋琴华也总结出了一条箴言:在婆婆面前绝对不能有争吵,否则老太太耳聋可能就会七缠八搭,产生不愉快,甚至还可能引起误会。
还有一次,几个孙子孙女要带老人到梅园、蠡园去郊游。老太太一听说去郊游就兴趣盎然,急于成行。但蒋琴华考虑到老人在外面吃饭很不方便,想在家煮好带一点出去,所以当时就没有表态。老人见了心里就有一丝不高兴。蒋琴华也不说穿,待将老人爱吃的饭菜煮好,装入暖瓶,又叫女儿、女婿开来汽车,老太太马上咧嘴笑了,还怪不好意思地说:“我还以为你们不同意呢。”立即兴冲冲地上了车,和大家在湖光山色中玩了个痛快。
无锡话“佬小佬小”,真是一老一小,都是要得到特别关爱、呵护的。蒋琴华常说:“不要看我的婆婆已经一百多岁了,可是她的脾气还是佬小脾气。”是的,佬小脾气天真可爱,服侍年老的长辈,特别是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你也一定要把他当做佬小来伺候,要处处依着她,哄着她,否则她就会不高兴,甚至会骂你不孝顺。蒋琴华在多年服侍婆婆的过程中,的确称得上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历来就是提倡孝道的。孝敬父母,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蒋琴华家庭中,因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所以无论哪一代小辈,都对长辈非常孝顺。因为他们都明白:每个人都会老的,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蒋琴华常常力所能及地帮助亲戚朋友,她常说“有些人上门来要借个五十、一百的,他肯定是转了很多念头才来开口的。尽我的能力帮帮他们吧。”她的善心尽人皆知,与亲朋、邻里相处得十分融洽。在她的带动下,周边三村四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幸福安康。正如俗话所说的“村上有个好嫂嫂,全村姑娘都学好”,蒋琴华就是双桥村上的好嫂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