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华,男,1948年7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平木镇小学退休教师。
退休后,李世华依然心系社会,积极踊跃地发挥余热,成为凤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里的“铁杆”宣讲员。他以真诚的态度、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党的政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传递到基层的各个地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来。
发挥余热 成为乡村宣讲“名嘴”
2008年,李世华从教师岗位光荣退休。他把发挥余热看作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本分,一直承担着杨河村的黑板报宣传工作。每年元旦、五一、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他都会结合节日特点和当时的政策形势,在村委会院落里办黑板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每当有群众前来观看黑板报时,他就会主动当起宣讲员,积极给家乡的乡亲们讲理论、说政策、传技术。
2011年,杨河村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李世华和老伴儿积极响应,和村里的20多名老伙伴组成了自乐班。他们一起唱秦腔、吹唢呐、打快板,这对“夫妻档”还自编自演了20多个节目,通过这些节目歌颂党、弘扬社会正能量。2018年,县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招募热爱宣讲、能说会道、表现出众且口碑良好的“草根明星”宣讲员,李世华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县里“乡村宣讲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成立团队 把好政策送到百姓家
成为宣讲员后,李世华觉得自己肩上的单子更重了。2019年,在平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李世华牵头组建了“世华宣讲小分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讲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的惠民政策。队伍是有了,可宣讲过程中怎么才能让群众爱听、愿意听,还能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呢?李世华考虑如何把“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用“小事情”来阐释“大道理”。他想到了用“身边事”去感染“身边人”,让村民们学习有榜样、做事有样板,用“好家风”来弘扬新时代的文明风尚。为此,李世华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报纸、学习政策,还和老伴儿以及团队成员一起商讨,编写快板词、创作戏曲唱词,内容广泛涉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党史故事、雷锋精神、好人好事、移风易俗等各个方面。从政府机关到村组学校,从讲台舞台到院坝广场,从县城社区到乡镇村庄,哪里有宣讲需求的地方,哪里就能看到他宣讲的身影。
自从成为宣讲员,李世华比退休前更忙了。有村民对他说:“老李,你都退休了,每天听听歌、喝喝茶、散散步不好吗?还揽这些事儿,比退休前还忙。”他笑着回答:“我是一名老党员,为村民们做点事儿是应该的。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能动,只要村民们需要,我一定会继续讲下去!”
挖掘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平木镇位于凤县的东大门,当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三国文化、秦腔文化、关中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受职业影响,李世华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他借助走村入户开展宣讲的机会,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编写成宣讲稿,在群众中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宣讲革命文化时,李世华会给群众讲述平木村抗战老兵户东有的英勇事迹。到了端午节前后,他会向群众介绍平木人制作面花圈圈馍并进行“打节”的乡村礼仪以及乡邻亲友分食共享圈圈馍的村风习俗。
此外,李世华还依据当年红军部队途经平木的相关资料,精心编写了民歌《工农红军过来了》。他和老伴儿采用“朗诵+演唱”的独特形式,在全县5个镇巡回演出了17场。李世华常说:“发挥余热,让我内心感到愉悦;回报社会,让我心情格外舒畅;帮助别人,让我收获满满的快乐;送人玫瑰,自己也能手留余香。”
李世华做的这些事看似琐碎平常,却深深烙印在村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