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男,1987年11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明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技术部主任。
朱强自参加工作以来,面对陌生设备和工艺流程,扎根车间、借阅资料、摘抄笔记,熟悉每个流程和操作,凭借“零差错”操作纪录和“问不倒”称号成为石化行业先进。他主导成立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解决多项重大问题,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
苦练绝活强本领
车间泵房内热浪滚滚,一排排机泵,一层层换执器,还有几十米高的机器设备有序排放着,作业人员眼神专注盯着压力、温度等参数,一只手熟练操作着机器,另一只手快速记录数据。如今,朱强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进车间时看到的场景。
2010年,朱强从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乌苏市一家石油化工公司工作。那时正值乌苏石油化工行业起步阶段,他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公司送到了山东一家企业学习炼油技术。对朱强来说,车间里的设备和工艺流程都很陌生,要熟悉就得加倍努力,于是他天天“泡”在现场,走遍了车间各个角落,借了十几本资料,摘抄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日积月累下,朱强熟悉了生产装置的每个流程和操作,300多个岗位参数了然于胸。多年来,生产装置在他的手底下从未出现影响生产和质量的情况,偶尔发现些小毛病也会很快解决。同事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都爱找朱强请教,而他也一一帮大家解决,于是“问不倒的朱师傅”的名声就传开了,朱强成了车间明星。
创新不止成果丰
“冬季作业时,我们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室外开工,寒冷的天气会造成设备和管道散热损失大,使油气里面含有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堵塞挥发线。”朱强说。为保证冬季正常开工,朱强和同事们开始了反复试验,一个个开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被列举出来后,朱强就和同事们针对各项难题开展了研究试验。他挤出业余时间在网站上查阅海量资料,并向老师傅们请教,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优化,先后制定出增加净化风伴热保温等几十种措施方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反复论证工艺流程,曾在四天内解决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解决水循环低温易结冰等难题。高强度的工作令部分技术人员萌生了退缩的念头,提出了延迟开工的想法,但朱强仍坚持试验。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上百次验证,他终于确定了最佳方案,得以在冬季正常开工。朱强说:“困难也会害怕我们这些坚持不懈的人!”
近年来,凭借其深厚技术功底和前瞻性视野,朱强带领技术部同事,通过技术改造,让一些替换淘汰老设备完成优化升级,在生产中重新焕发活力,成立了以朱强为首的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朱强主导下,工作室解决了8项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效率重大问题,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
传帮带学重传承
朱强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积极吸纳生产一线主力人员,在石油炼化、储运设备、安全环保、质量检测等领域不断拓展,以开源节流、降低成本为己任。为了将掌握的技能传授给更多年轻人,朱强精心编制授课方案,从日常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培训资料中仔细筛选、认真总结,为接受培训的每个人量身定制培训套餐。
“日常油气管线凝结点有两处,其中多半是因为长期运行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这会对正常生产造成影响。当温度超过130℃,就要考虑油品汽化,机泵无法正常输送……”朱强讲课时的严肃与严谨,让新员工常旭伟至今记忆犹新。“师傅会不厌其烦地讲解,带着我练习操作,直到我彻底学懂。”仅三个月常旭伟就能够独立完成工作。
朱强就像一个老舵手,身体力行地带领他的徒弟前行。他常说,员工初到新的环境,工作、学习有诸多困难,作为“教练”的他,要主动传帮带,把自己的技能倾囊相授,带领新员工把劲使在备战一线、把心用在提升技能上。如今,朱强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技术骨干47人,带出37名徒弟,推动企业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我就在这里扎根,要培养更多技术骨干,为新疆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朱强说。
在他布满老茧的手掌中,游标卡尺打量着中国制造的精度,操作记录本写满西部建设者的忠诚,朱强以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同事,将青春和汗水默默地奉献给挚爱的石油化工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