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晓,女,1968年2月生,汉族,山东聊城市人,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教授。
许春晓 1985年至 1995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读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于 1990年、1992年和1995年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目前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体力学和湍流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发表 SCI论文 9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 2部、教材 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目前担任 Physics of Fluids期刊副主编、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湍流是流体力学的经典难题,也是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领域不可避免的流动问题,许春晓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接触到湍流研究,至今已在该领域耕耘 30余年,她不畏艰难、耐得住寂寞,对科研难题具有锲而不舍、一追到底的探索精神,在壁湍流机理、数值模拟和减阻控制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成为湍流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上世纪 90年代, 许春晓克服了计算资源不足、开发了高效的计算程序,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槽道湍流的直接数值模 拟,发现了极近壁区的强脉冲现象,指出了以往实验数据处理中的错误,被美国三院院士、Stanford大学湍流研究中心主任 Moin教授赞为湍流直接数值模拟指导实验研究的范例。流动从层流转变为湍流后带来的高摩阻高热流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中难以避免的难题。许春晓以湍流相干结构为抓手,系统开展了壁湍流减阻控制机理和控制方案的研究。壁面高摩擦阻力的产生与近壁区的流向涡结构密切相关,许春晓从流向涡产生机制出发,揭示了流向涡的控制机理,并通过对壁湍流内外区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随着雷诺数升高减阻效果变差的原因,并给出了预测减阻律大小的关键参数。近年来,许春晓进一步研究了粗糙度、颗粒、压缩性等复杂因素对壁湍流的影响,给出了粗糙壁湍流、标量壁湍流和可压缩壁湍流近壁区湍流脉动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壁湍流大涡模拟的离面边界方法。研究工作被美国科学院院士 F. Hussain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Borthwick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I. Marusic教授以及 J. Fluid Mech. 副主编 H. Choi教授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教师,许春晓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2021 年主动要求担任了行健书院力 1 班新生班主任,为使同学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她与全班 28位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餐叙。她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积极践行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长期为钱学森力学班讲授《流体力学》课程,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 12轮次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经常性地梳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加强实践环节和过程考核,更加有利于同学学习和掌握课程的难点,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学习成效,为如何教好、学好公认困难的理论课积累了经验。加强课程思政,践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历史上,钱学森、郭永怀、陆士嘉等前辈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通过对他们学术思想和先进事迹的介绍,引导同学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同学投身于国家的重点行业、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许春晓的博士生余明于 2021年博士毕业后积极投身国防,入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