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伟,男,1976年8月生,汉族,福建泉州市人,无党派人士。厦门大学教授。
李少伟教授长期从事基因工程疫苗研发与结构疫苗学等应用基础研究。科研方面,聚焦重要病原体的关键结构属性及其在疫苗设计的应用, 2020年在《细胞-宿主微生物》杂志上发表柯萨奇病毒 A16(CVA16)的中和表位结构研究,被细胞出版社评为 2020年度最佳论文奖;2021年获“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发明专利“截短的人乳头瘤病毒 18型 L1蛋白”获欧洲、美国、印度和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授权,应用于已上市的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的研发技术应用推广方面,主研的全球唯一戊肝疫苗 2012年上市,使得戊型肝炎成为人类历史上第 29种可预防的疾病;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 2019年上市,2021年 10月通过 WHO PQ认证,入选“2021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戊型肝炎、艾滋病和新型冠状病毒系列诊断试剂盒等新药,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疫苗和诊断试剂在合作企业产生超过 80亿元的经济效益。
2003年入职厦门大学,主要开展重要人类传染病基因工程疫苗和免疫原研究,先后建立基于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平台、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平台、X-射线晶体衍射和冷冻电镜三维结构生物学平台以及结构疫苗学研究体系,阐明了戊肝病毒、艾滋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肠道病毒等病原结构和中和表位,在 Cell Host Microbe和 Nat Microbiol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 100余篇。
2005年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疫苗组组长,负责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转化,作为核心人员研制了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主要结果发表于 Lancet、PNAS等著名学术刊物,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并于 2012年 10月 27日上市,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赞誉(评论见 Nature,2012),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病毒样颗粒的大肠杆菌疫苗研发平台。
主持重大新药创制、863计划、联合基金和面上等 10余个科研项目。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出国内首个上市的国产宫颈癌疫苗(二价,2019年上市)、HPV九价疫苗(2020年Ⅲ期临床试验)和 HPV二十价疫苗(完成概念验证,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被《科技日报》等媒体誉为“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独立发展出的 HPV 疫苗核心技术体系已趋于成熟,首个国产 HPV疫苗获批上市,使我国成为继英美后第三个能够自主提供 HPV疫苗的国家。已通过 WHO PQ认证,将为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计划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核心人员研制的我国首个第三代艾滋病毒(HIV)诊断试剂盒,获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 HIV诊断试剂质量保持国际先进;进一步研制全球首个上市的 HIV尿液检测试剂盒(第四代),出口英、法等 30余个国家。研制的国际领先的戊型肝炎系列诊断试剂盒,获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80%,出口英、法等 23个国家。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系列抗体诊断试剂盒,其中总抗体检测被 WHO优先推荐用于世界各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出口欧洲、美国等 90多个国家。为艾滋病、戊型肝炎和新冠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1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福建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且滚动支持,2017年入选知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评选的 2016年全球 Top 20转化研究者(为我国大陆学者首次入围者),2019年入选厦门市拔尖人才,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22 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产品开发咨询委员会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