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寨子门诊部地处兴隆县雾灵山镇翻水泉村,距离县城50多公里,环境艰苦,医疗设备简陋,服务7个行政村,2400多人口稀稀疏疏的分布在服务半径约50华里的沟沟岔岔里,这里山路蜿蜒崎岖,交通不便,没有闭路,没有电话,信息闭塞。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陈书民大夫一干就是20年零4个月,20次寒来暑往的坚持,七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他凭着高尚的医德,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的付出,成了深山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这里老弱病残人占大多数,出行不便,陈大夫跑遍了7个行政村的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还记得在20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11点多,劳累了一天的陈大夫刚刚睡觉。突然,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子有人服了农药,陈书民医生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骑上摩托车立刻起程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安全脱险。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陈大夫来说真的是太多了。遇到棘手的病人,不能医治,陈书民就亲自护送病人及家属迎接120急救车,直至送到急救车上为止,并把病人病情告知接手大夫,他才回家。平时出诊主要靠骑摩托车,冬天路滑,摔伤是常有的事,2014年骑摩托车出诊不慎将左侧腓骨和跟骨粉碎性骨折,躺在病床上的那些日子,陈大夫也没停止过工作。
20年来,陈大夫共接诊病人4万余人次,出诊行程20多万公里,骑废了两辆崭新的摩托车,却从没有收取群众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崎岖的山路不会忘记他高大的身影,脚下的泥土不会忘记他一身的疲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情操。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陈大夫与864人签约,成为他们贴心的家庭医生;157户382个贫困人口牵动着陈大夫的心,他三天两头深入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为他们免费进行身体检查,并发放健康扶贫手册,宣传健康扶贫政策。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奉献精神。
19年农历腊月27,陈书民大夫参加了兴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专项会议,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他带着责任与使命快速投入到疫情的宣传防控工作中。
腊月28日起他坚持入户为村民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告知村民此次疫情的传播途径和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感染不参加聚会,不走亲访友,不邀请亲朋友好,邻居到家,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活动,必须出门要戴口罩,回家第一件事用香皂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挖鼻孔等。
苗耳洞村是连接北京的交通要道,派出所、交警、卫生院和村委会四个部门联合在此设立疫情检查站。腊月29日起,陈大夫和另外两名医生轮班到苗耳洞疫情检查站值班,每班一天一夜。值班期间,他冒着严寒为出入人员做登记,测体温,对出入人员进行劝返工作。
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陈大夫每天坚持为外出打工、上学返乡在家的村民检测体温。2月5日下午,在平谷打工的郭亮返乡回到肥猪圈村,在家隔离观察,陈大夫和村领导顶着大雪去为郭亮量体温,前两天的积雪还没化,现在又蒙上一层雪,路面特别滑,他们的车直打滑,最后一段路,他们只能推车前行,到郭亮家已经晚上8:00多了。雪一直没有停,第二天陈大夫只好步行去为郭亮量体温,一来一回,6里山路上留下了陈大夫一串串坚定的脚印。
20年来他没有休过1天班。节假日对他来说是很奢侈的。他不是个好丈夫,从没送过妻子一件像样的礼物;他不是个好爸爸,从没陪孩子过过一个儿童节,没去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更不是个好儿子,父母的床前从来都是妻子端水送药。但他是个好大夫,肩负医生的使命,他把最宝贵的青春默默地献给大山里的乡亲们,他的仁人之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兴隆医疗卫生行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