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江,男,汉族,1976年6月生,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25年,主攻食管肿瘤和肺部肿瘤外科,致力于推动西北地区胸外科微创技术及疑难复杂危重症患者外科综合治疗技术发展,曾获“陇原青年创新人才”“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甘肃省卫生健康骨干人才”“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称号。
疑难病例重获新生
“这口饭,我等了大半年……”一位食管瘘患者术后第9天哽咽着咽下久违的热食,握着朱自江的手颤抖着说道。2023年的一天,朱自江在诊室遇到了一位体重仅38公斤、白蛋白低至危值的食管瘘患者。面对这个瘦得皮包骨,插着营养管和胸腔引流管的虚弱身影,朱自江带领团队分析了上百页病历后毅然决定:“必须彻底清创并重建食管通路!”手术台上,他历时4小时,运用改良的分层吻合技术完成精密缝合。
这样的故事在朱自江的从医生涯里并不少见。他每年要主刀完成200多台食管癌手术,深耕食管癌领域25年,他凭借精湛的技术、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让许多绝望的患者重获新生。
手术不是治疗终点
在朱自江看来,一台成功的手术不是治疗的终点。他常常说,“病人出院了,不代表我们就完成任务了。”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每一位患者,叮嘱他们:“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有一次,一位刚出院的老人半夜突然发烧,家属慌了神,试着给朱自江发了条短信。没想到,他立刻回了电话,详细询问症状,指导他们如何处理。第二天一早,他又专门打电话跟进,直到确认老人情况稳定才放心。
“既然当了医生,就要对生命负责”,这句朱自江在科室晨会上常说的一句话,已成为他的团队共同恪守的职业准则。从医以来,他和团队总是以严谨的态度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为每位手术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力争为患者争取一丝生的希望。无影灯下的每一个决策、动作他早已反复推演,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他都尽力在风险与痊愈间为无数患者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
“阶梯式”培养后来人
西北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很多基层医院缺乏能做复杂胸外科手术的医生。朱自江深知,光靠一个人,救不了所有病人。于是,他花大量时间带学生、培训基层医生。他设计了一套“阶梯式”培养计划,从理论讲解到手术实操,一步步带教,还经常跑到县医院,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做微创手术。在他的帮助下,不少基层医院实现了胸外科手术“零的突破”。
朱自江的足迹遍及陇原大地14个市州,累计“传帮带”上百名医生。更难得的是,经他培养的21名医学硕士研究生中有18人扎根西北,100余名进修医生返回基层医院后均能独立开展胸外科四级手术。一位来自张掖的进修医生感慨:“朱主任教会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中追求最优解。”这份医者仁心,以专业与情怀为薪柴,在陇原大地上点燃了星星之火。
朱自江医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坚守在手术台前,坚守在病人身边,坚守在这片需要他的土地上。他用双手托起无数家庭的希望,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正如一位患者说的:“遇到朱医生,是我们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