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男,197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党总支部委员。
高勇创立“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土地合作模式,带动1200余户整合3161.6亩耕地,通过土地整合、产业转型、科技赋能,官牛犋南社2024年度分红总金额达到522.66万元,人均分红收入增加到18600元,与2018年土地流转时期相比,人均增收11300元。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开展“五星社员”等评选,丰富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高勇带领所在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
返乡雁“破圈”种新田 让农业“好干头”
1975年11月,高勇出生在官牛犋南社官牛犋南社的一个普通农家。从他记事起,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疲于奔命,一年到头却只够全家糊口的日子,就像紧箍咒一样“套牢”了全家人。因此,他迫切地要逃离,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种地没出路”,这个深入骨髓的“认知”在2012年被高勇自己打破了。37岁的高勇回乡,“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的困境让他寝食难安,他决定做一只“归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高勇率先承包土地,带头增收致富。但他深知“自己富不算富”,2019年,他成立合作社,提出了“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的设想。高勇带着其他党员挨家挨户算细账,并自掏腰包垫付种子化肥款,承诺“亏损由我个人承担”打消村民顾虑。最终,110户农民全部自愿以土地入股,对村里3000多亩耕地进行合作化统一经营,实现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
“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的模式正式“落地”,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合作社首年运营即实现总收入320万元,人均分红11300元,让全社村民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2024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522.66万元,人均分红18600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共富答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开展‘统种共富’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区进行“连点成线”的实践。
大集体“入圈”成靠山 让农民“好奔头”
“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落地短短几年,不仅解决了年轻人“不愿种地”、留守老年人“种不动地”的乡村“魔咒”,还呈现出多赢的效应,构建起乡村“幸福圈”。
在土地收益上,寻找最大“公约数”。他和村委商定:1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公共事业,20%作为土地管理费用,剩余70%给村民分红。“新集体”把所有小块土地整合,“小田变大田”多出15%的土地,分给新增人口,使得人口与土地、收益均等化。村集体有钱后建成了窗明几净的“共富食堂”,还时常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
在产业转型上,编织最大“钱袋子”。高勇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流失和小农经济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问题,可以亩均节水80立方米,不断打破亩产“天花板”。他带领社员们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引入贝贝南瓜、黑小米等特色种植品种,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
在共同富裕上,画好最大“同心圆”。借助科技赋能,高勇吸纳老年人参与田间管理,年增收达2万余元。同时,吸附周边6个村社加入“共富联盟”,惠及农户1200余户。此外,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村民的绿色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高勇还谋划投资建设科技小院职能配肥站、打造研学旅游综合体,让参观学习的“流量”变“留量”,培育乡村振兴新业态。
明星村“出圈”吹新风 让农村“好看头”
创新之人必有破旧立新之心。农闲时节的“四讲研学基地”里,高勇化身文化教员讲解农技知识;道德讲堂上,他深情讲述“好儿媳”照料瘫痪婆婆十二载的故事;春节时,他陪着老艺人创作剪纸“共同富裕图”……几年的时间,这个“泥腿子”社长硬是啃下十几本农业经济学著作,终于把“土疙瘩”变成“金元宝”,也让破旧衰败的小村落变成了幸福宜居、文明和谐的“明星村”。
高勇认为“有财”的乡亲们还要“有才”。他发起“五星社员”评选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齐步走”。将分红与参与集体劳动、环境卫生等挂钩,这一举措激发了村民共建共享的积极性。他经常发动村“两委”,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深化“好人在身边”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评选好儿媳、好公婆、“五美村民”等各类评比。村里打牌的没了,帮邻里的多了,吵架的少了,读书的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变成了乡村振兴的“亮点”。
十年催人老,但求乡亲“好”。从青丝到白发,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映照着高勇的温情,各个层面的一项项荣誉见证着高勇的初心。但当他捧回“全国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奖杯时,说的还是那句朴实的话:“土地是农民的根,合作是致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