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岩,女,1973年1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看守所副所长。
包晓岩参加公安工作以来,13年深耕监管一线,坚持用“细致、极致、精致”提升在押人员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在开展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人文关怀,针对女性和未成年在押人员特点,她以“康乃馨工作室”为阵地,引导在押人员以健康、乐观的心态接受教育转化。包晓岩曾获“感动北疆·最美警察”、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
老警成新兵 破土新生
“乘警、派出所内勤、政工这些警种都做过,没想到40岁的年纪迎接新挑战,老警成了新兵。”得知被调整到看守所工作的时候,包晓岩想着即将面对的是与以往有些不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以及需要打交道的特殊群体,一度内心很纠结。
上班第一天,正赶上看守所里开展安全大检查,一名在押人员见来了新管教,故意与包晓岩作对,当面将被套撕开,扔到她面前。包晓岩心中既生气又委屈,但还是强忍着捡起了被套,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后,含着眼泪把被套缝好。新工作的第一天就受了“窝囊气”,包晓岩当时的内心想法就是先咬牙坚持两天,过几天还是要跟领导谈谈,申请调整工作岗位。“没想到,这一坚持,还离不开这份工作了”,包晓岩笑着说,现在的包晓岩无限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监管工作,甚至为了方便工作,在看守所附近租房子住。
真正让包晓岩对监管工作改变看法,源于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那天,赶去交接班的包晓岩看到一个浑身酒气的妇女在看守所大门口前连哭带喊。除夕团圆夜,独子身在监所,这个母亲把情绪发泄在看守所铁门外的民警身上。包晓岩当时沉默地回到监区,盯着监控看了很久,也因此,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2000多名在押人员,背后是2000多个家庭……扶起一个人就是扶起一个家,扶起很多家就扶起了一片倾斜的大厦!”包晓岩说自己是“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拼命干”的人,她把监区看做自己拼命的战场,在这里斗智斗勇,在这里洒过热泪,流过热血,愈挫愈勇。
何惧风和雨 逐光前行
“不管是偶然失足的少年,还是十恶不赦的犯罪嫌疑人,在人性深处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如果有阳光,有养料,这颗种子同样会生根发芽。我希望找到一丝缝隙,成为照进她们内心深处的那缕冬日暖阳。”包晓岩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眼睛里自始至终闪着光。那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执着之光,充满对所从事职业无法隐匿的热爱,在监室的方寸之间,给人以重生的希望。
30岁的高某因误杀女儿被收押。入所后,她自伤自残,绝食绝水,一心求死。包晓岩在同事的配合下,每天给她喂饭喂水、洗漱穿衣,事无巨细地照顾她的日常起居。但高某对包晓岩连踢带打,包晓岩的手臂和后背上不是被抓的血印,就是被拧得青一块、紫一块,很多时候,旧伤口还没好全,就可能再添一道新口子。每次做这些,包晓岩就好像经历一场战斗。一次,在喂高某吃药的时候,抗拒的高某始终不配合,狠狠一脚踩在包晓岩的左脚大脚趾上,包晓岩忍着疼给高某灌了药,回到办公室发现脚趾甲已经发黑,两三个月后,脱落的趾甲才又重新长好。同高某拉锯似的日子过了整整两年,包晓岩变着法和她沟通、交流,用坚韧和温柔终于让高某的情况有了好转。高某投监时对包晓岩说:“管教,我想通了,我得往前看,我还有父母,我得抓紧时间劳动减刑,回家照顾她们……”
患有高血压、脚部湿疹的张某入所后,家人对她不闻不问,没有了亲情的支撑,张某悲观绝望,就用自残的方式对抗管理。包晓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连多天,包晓岩不动声色地来到张某的监室外拖地、擦窗台,趁机观察张某的情绪和状态。发现张某情绪稍有和缓,便就地坐到监室门外和她聊天、谈心,为了拉近和张某的距离,包晓岩和张某吃过一碗饭、上过数次药,当包晓岩将药膏抹到张某的脚上,张某说:“你怎么不戴手套呢?”包晓岩说:“戴不戴手套是小事,你的湿疹好了是大事!”过后,张某私下里对同监室的人说:“我彻底败了,我被爱打败了。”从那以后,张某服从管理,配合治疗。在国庆节的文艺汇演中,张某主动要求参加演出,高举“向祖国告白”的横幅,直到演出结束。
高某、张某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押人员情绪失控、不服从管教、骂人时,包晓岩以心换心、真情对待每一位在押人员,一杯热水、一碗病号饭、一句问候、一次促膝谈心……12年来,多少人在这里了却了心愿,从这里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燃起生命的希望,又有多少人拉着包晓岩的手感激涕零,喊她“包妈妈”。 温情的托举 “馨”香绽放
多年的监管工作,包晓岩发现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女性在押人员而言,被羁押意味着坠入梦魇,有的自暴自弃,有的抑郁消沉。包晓岩希望用文化和真情,滋养感化特殊环境下的人格,这也是她成立“康乃馨工作室”的初衷。2024年6月,“康乃馨工作室”被正式命名,但包晓岩教育、挽救、感化在押人员,已经坚持了12年。推开工作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书本、教案和手工制品,角落里摆放的缝纫机旁,还有一摞摞的被褥、行李。这间多功能工作室,集缝纫、授课、心理疏导、手工制作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每一样东西,几乎都是包晓岩一点点添置的。“这台前进牌缝纫机,是我婆婆留给我的,这几本书是我当老师的朋友送的,那些手工编织品,是我带着咱们管教和在押人员一块儿做的……”从一无所有到一应俱全,包晓岩硬是把工作室用心经营成她理想的模样。
为了降低重复犯罪率,包晓岩在文明管教上用心发力,她带领管教民警根据在押人员情况确定授课方向,撰写教案、报审、试讲、授课、讲评回顾……引领在押人员深入学习法律、道德、文化、健康和心理知识,防止在押人员“混日子”“打发时间”。为了能让女性在押人员回归社会后走向新生活,包晓岩下班以后,专门报班参加了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技能课程。她依托康乃馨工作室,用所学内容开展了“心理赋能”“价值观的接纳”“认识自己”等心理疏导课堂,让自信和希望在女性监区潜移默化,生根发芽;她给未成年人在押人员专门设置初高中文化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挑选“老师”、提供“小黑板”、讲《弟子规》,教他们学习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背《唐诗宋词》《声律启蒙》,体会诗词韵律之美,提升个人修养,开展技能知识培训,为再就业打基础……
“看守所是在押人员临时的‘家’,咱们要像自己家搬家一样,行李铺盖也换新的。”2023年春季,看守所着手准备搬迁工作。接到命令后,包晓岩组织管教同事们一起拆洗、消毒、缝制新行李。三个月的时间,在押人午休了,包晓岩的缝纫机还在响,管教们身上沾着棉花挥汗如雨。在她的带领下,一车又一车的行李源源不断拉到新所。彻底完成搬迁后,在押人员进入新监室,接过管教手里的新铺盖和衣物,心中感慨万千。一名在押人员说道:“我家人都不管我,在这儿却有人给我改衣服、做被褥,想不到看守所是这样的!”如今,这台缝纫机已经有新的使用人,两名新警女管教掌握了缝纫技巧,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缝纫工作,同时继承的还有包晓岩迎难而上、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
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康乃馨工作室,让受益人从女性在押人员、未成年人在押人员群体,到整个在押人员群体,数名在押人员重获新生、重拾希望,也演绎着包晓岩从坚守到救赎的过程。“低下头柔情似水,抬起头坚硬如钢。这是我们不变的姿态,无悔的选择!”讲起她所热爱的监管工作,包晓岩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