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黄金井

黄金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一团中学退休教师」

  黄金井,男,194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一团中学退休教师。

  一顶小红帽、一把推子、一支毛笔,这三样东西,陪伴他走过了56年的公益之路。56年来,他手持推子义务理发2.3万人次,为逝者、重病患者和孤寡老人上门服务。退休后,黄金井又义务教授书法,送春联3.3万幅,用“小剪刀银发工作室”带动47名志愿者投身公益。黄金井曾荣获“兵团好人”等荣誉。

  推子里的温度:从街头巷尾到生命终点的守护

  几十年来,黄金井已记不清理发的梳子断了多少把,推子坏了多少个,但他有个信念--掌心的温度要一直暖下去。当老师时,义务理发师成为他继教师后的“第二职业”;周末假日特别是退休后,他时常走街串巷,在流动理发摊上为有需要的人理发。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为一些逝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1969年,黄金井来到第四师七十一团当老师,义务理发是他继“园丁”之后的“第二职业”。工作之余,黄金井走到哪儿都习惯带上心爱的推子,只要有人需要理发,他就立即支起摊子义务理发。除特殊情况外,周末或者节假日必定抽出时间走街串巷,在广场、小区或市场为他人免费理发。

  退休后,黄金井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流动“理发店”便搬进了团场建设路社区服务大厅,成了方便群众的固定理发点。每周三为社区居民、天香养老院的老人及困难群众义务理发,风雨无阻。

  对黄金井而言,理发从不止于“剪发”。围布一铺,推子启动,他总会顺势聊起讲究卫生、移风易俗、文明礼仪的道理。推子游走间,不仅修好了发型,更架起了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除了接待上门理发的群众,黄金井更时常惦记着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要有人给他打电话需要上门理发,他都会风雨无阻为居民服务。每次理发,黄金井都会将理发布从上至下仔细围好,理完发后,用细刷细心擦拭掉散落在他们脸上的每一根头发,顺道开解他们的心情。他的“常客”杨生喜老人总喜欢念叨:“在这里理发方便,而且理得也好,像我们这些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去外边理一次发要走很远,子女不放心还得陪着去,黄老师义务理发不仅方便了大家,还给我们讲讲团场的发展,理完发人精神了,心情也开朗了。”

  找黄金井上门理发的,他从不拒绝。有的是传染病患者,别人都不敢上门,黄金井就戴着口罩手套为他们理发。还有一些请求更令人感慨,老人过世了,他们的子女找到黄金井,希望他能最后为老人理一次发。“他们中许多人在我这里理了几十年的发,家属找到我,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所以我一定要让老人们体面地离开。”黄金井说。

  2021年,在团场的支持下,黄金井成立了“小剪刀银发工作室”,配备了专用工具。有了工作室,黄金井更是干劲十足,利用这个阵地继续发挥余热。

  毛笔下的传承:墨香里的德育课堂

  退休后,常常看着身边的孩子整天抱着手机,连钢笔字都写不工整,黄金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当过老师经验丰富,便主动请缨,成了团场“七彩课堂”的公益书法教师,利用寒暑假、周末免费教孩子们书写毛笔字。他的课堂从不让孩子机械练字,而是把“技法教学”和“价值引导”拧成一股绳。比如写“孝”字时,讲孔融让梨等历史典故;练“礼”字时,说待人接物等文明规范。墨香袅袅中,孩子们既练了笔法,更悟了道理。

  每年春节前,黄金井还会为职工群众书写春联,有时一年送出的春联就达600余幅。各类文艺活动中,总能看到他用笔墨为大家送去文化滋养。他经常带着自己的廉政建设、家风家教等主题的书法作品,参与团中学、各单位的书画展,以笔墨传递正能量。

  星火燎原:小红帽点燃的志愿火炬

  如今,年近古稀之年的黄金井两鬓斑白,背也有些驼了,但小红帽依旧鲜红,推子和毛笔依旧攥在手里。

  清晨,他往往还是会先练一练字,再去社区看看有没有人等着理发。有人劝他歇歇,他总说:“只要腿还能走,手还能动,我就停不下来。”在他的影响下,社区里不少年轻人加入了志愿服务队,有的跟着他学理发,有的帮他教孩子写字。“小剪刀银发工作室”成了团场的“爱心地标”,截至2025年,工作室共培育47名志愿者。

  黄金井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大家都来做,小爱就能变成大爱。”

黄金井相关资讯: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 【黄金井】同名的人物

    黄姓名人

    道德模范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