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辉,男,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黑龙江省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李世辉坚持寻访、关爱老兵十六载,足迹遍布黑吉辽、京津沪等地,累计寻访关爱50余位抗战老兵、志愿军老兵,影响带动千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崇尚英雄、助人为乐的使命担当。
克服困难寻老兵 坚定执着显真情
十六年寻访路崎岖漫长,最初他依靠检索新闻报道或通过各方打听,拿着一个个模糊地址走街串巷进行寻访。寻访东北抗联老兵李敏,源于他从一家复印社看到老人和店主的合影,经店主牵线得以拜访老人;寻访抗战老兵孙钊,源于网上一则报道,经在老人居住小区附近多方打听得以相见……
每逢春节、端午、八一、中秋及老兵生日,李世辉都会自费或通过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志愿军帮扶计划的支持带着礼金礼品到老兵家中慰问;2016年起,他坚持探望哈尔滨市健在抗战老兵;近6年来,每次出差上海,他都会专程拜访百岁抗战老兵夏世铎和陆颂闻;李世辉还与云南的卢彩文、上海的饶平如、山西的高晋文等多位抗战老兵多年保持书信联系。抗战老兵孙钊的女儿曾对李世辉说:“凡事你都想着我家老爷子,从物质到精神,让老人家有了一个心灵的安慰,真的很感谢。”
点滴关怀解烦忧 守护英雄晚年暖
李世辉总说:“为老兵排忧纾困,才是最实在的关爱。”
曾有志愿者帮助抗战老兵楼克俊向“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提交材料申请为关爱对象,因缺少材料未能成功。李世辉得知情况后反复与基金会和老人家属沟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老人相关抗战经历材料,历时两个多月,最终确认了老人抗战老兵身份。《俄罗斯报》曾报道东北抗联老兵王济堂的抗联地下工作经历,因老人身边没有懂俄语的亲朋,一直无法得知报道具体内容。李世辉知情后,发挥自身俄语翻译专长,挤出时间亲自为老人家翻译这篇报道,圆了老人知悉外媒对其报道内容的愿望。他还想尽办法,找到了夏世铎、陆颂闻、孙钊、楼克俊等几位抗战老兵80多年前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令老兵及家属惊喜和感动。志愿军老兵陈敬玉想寻找两位失联数十年的战友,李世辉主动联系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哈尔滨市香坊区民政局等单位,得知老人家的两位战友均已离世,虽无法相见但老人还是十分欣慰。
不仅如此,过去的10余年间,李世辉累计捐资10余万元,用于寻访关爱老兵。2025年黑龙江省文明实践——关爱老兵专项基金正式搭建,作为专项基金的首笔注资,李世辉个人捐赠1万元,以持续行动践行对老兵的关爱与敬意。
薪火相传续华章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纪念胜利不仅是回望,更要让青年接过红色接力棒。”2023年7月,李世辉牵头成立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红色火炬社团”,两年多来校内千余名学生加入关爱老兵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双城区西官镇学校等校师生也积极响应。2023年9月,李世辉将以日记形式记录的老兵故事,凝结成23万字的专著《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寻访实录》,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后世留下老兵记忆。他还开通“冰融的记忆”微信公众号,将2023年9月后寻访和关爱老兵记录以单篇文章形式在平台发表,以此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关爱老兵行列。
2025年,李世辉的寻访之路仍在继续。他常说,“只要还有一位老兵在,我就要一直走下去。让英雄故事被听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我的责任。”他用十六年的执着坚守向世人证明:致敬英雄,就是守护历史;关爱老兵,就是传承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