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义,男,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团长。
为了帮乡亲们实现“看戏梦”,杨天义倾尽所有筹集资金,建设剧院、组建剧团。20多年来,他累计免费送戏上千场,让超过百万人次的观众受益,还助力乡亲们登上了央视舞台。杨天义潜心钻研技艺,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南腐竹”的传承人。他创办腐竹厂和合作社,带动600多户乡亲,让他们年均增收超万元,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杨天义曾获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最美基层文化人”、“江西好人”等荣誉。
助文化兴乡韵:廿载义演惠万家
吉水县水南镇有着悠久的戏剧表演传统。9岁那年,一场露天演出被迫中断,乡亲们在雨中扫兴而归的身影,深深印在了爱戏的杨天义心里。“啥时候才能让乡亲们不受天气影响,舒舒服服地看场戏呢?”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当过搬运工、开过拖拉机、收过废品,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攒下了一些资本。2003年,37岁的杨天义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乡邻的嘲讽,抵押了房产,把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一共一百多万元,建成了当地第一座标准化的农民影剧院。当千余名乡亲坐在舒适的剧院里欣赏演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时,他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杨天义的胸怀比舞台还要宽广。为了让更多热爱文艺的乡亲实现梦想,他走村串户,寻找那些有热情、有潜力的草根人才。水南社区的梁娟在他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栽培下,2019年和2023年两次带着女儿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的舞台。当他得知华山村的“老戏骨”赖光任因为剧团解散而黯然神伤时,亲自上门邀请:“赖团长,您这身本事可是咱们水南的宝贝!来咱们团一起唱吧!”赖光任在他的邀请下重新出山,晚年焕发了艺术光彩。
为了让那些半农半艺的演员们能够安心唱戏,杨天义每年自掏腰包十多万元,作为剧团的日常开支。二十多年来,剧团累计免费送戏下乡一千余场,惠及观众100万余人次。他总是说:“人这一辈子,总要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正是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奉献,不仅点亮了梁娟、赖光任等普通人的生命之光,也像甘霖一样滋润着乡村文化的沃土。2020年,这位“泥腿子”戏剧家以农民的身份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他的剧团和剧院也分别获得了吉安市五星级文艺团队、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创作基地等荣誉称号。
助产业促共富:技传非遗富万家
剧团运营所需的巨大开销,长久以来都压在杨天义的肩头。他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既守护好文化的根脉,又能帮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好日子呢?杨天义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传统手艺——水南腐竹。“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得保护好,更要让它成为乡亲们口袋里的‘金条’!”带着这样的决心,他甘愿俯下身去当学徒,走遍镇上拜访老师傅,在烟熏火燎的作坊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琢磨黄豆泡发的时间长短、揭皮起锅的技巧手法……手上烫出水泡是常有的事,披星戴月地劳作更是成了生活的常态。凭借着这股钻研的劲头,他终于掌握了技艺的精髓,成为了水南腐竹的传承人。
2003年,杨天义顺势创办了天意腐竹厂,并且立下了严格的规定:工厂的利润必须拿出一部分来反哺剧团。“白天做腐竹,晚上忙排练”成了剧团演员们的生活常态。在带领大家致富的路上,他也没有忘记拉困难的乡亲们一把。西团村的张家承,幼年时因火灾毁容,一直备受冷落,生活黯淡无光。杨天义主动找到他,说:“家承,来厂里工作吧,靠自己的力气吃饭,不丢人!”这句暖心的话让张家承重新找回了尊严,他凭借自己的勤劳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正是通过发展腐竹产业,杨天义为乡亲们筑起了一条坚实的共同富裕之路。腐竹厂直接吸纳了六十余户脱贫户,带动了六百余户农户增收,提供了600个就业岗位,让每户年均增收一万余元。水南腐竹从此声名远扬,成为了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还在2020年1月被确认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助公益暖桑梓:助学济困泽后人
在积极推动文化兴乡、产业富民的过程中,杨天义助人为乐的热心始终未曾改变。担任镇人大代表、乡贤会副会长后,他愈发觉得责任重大。为了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他投资组建了健美舞蹈队,还创办了全省首个农民红歌会,让辛勤劳作后的乡野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看到大家开开心心的,我就高兴!”杨天义笑着说。他一直牵挂着那些身处困境的学子。2021年,他联合乡贤们设立了奖学助学金。水北村有个男孩,因为家庭原因,上初中时好几次差点辍学。杨天义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男孩家中,说:“孩子不读书可不行啊!学费的事儿,咱们一起想办法!”在他的号召和乡贤们的支持下,男孩得以安心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没有杨叔叔,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已步入社会的这位青年,言语中满是感激。
杨天义还时刻惦记着“一老一小”。他个人出资把一处闲置的院落精心改造成了一个1300平方米的“水南社区幸福院”。幸福院里棋牌室、图书室、舞蹈室、音乐室一应俱全。现在,这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成了老人们安享晚年、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
杨天义二十多年扎根乡土,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用文化浸润乡亲们的心灵,用产业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是当之无愧的乡村文明守望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