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统部镇碧流汰村有这样一位好媳妇于秀霞,她用自己年复一年的日常生动诠释了这项传统美德。她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忙里忙外、任劳任怨,默默履行了一个家庭主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
于秀霞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村民,也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心善的弟媳、慈祥的老奶奶,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奏响了一曲敬老爱幼、孝老爱亲的文明赞歌。
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做好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于秀霞的婆婆一共有5个儿子,为了给儿子们都说上媳妇,家中积蓄花光,还欠下了许多外债。作为最小的儿媳妇,结婚时可谓家徒四壁,但是她没有嫌弃家中的贫困,任劳任怨、努力耕作,终于过上了好日子。都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婆婆一直与于秀霞一家居住在一起。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但于秀霞和婆婆相处的几十年中,从未发生过矛盾和摩擦,对待婆婆,她比对待自己的亲娘还要亲,共同生活使她们产生了浓浓的亲情。于秀霞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于秀霞一直将婆婆侍奉在身边,每天让婆婆穿得干干净净、吃得舒舒服服。都说媳妇难做,可于秀霞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直到2017年,80多岁的婆婆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一直还握着于秀霞的手。
如果赡养婆婆是为人子女的本分,那于秀霞对于家中亲戚的帮助,则能称之为“大爱”。于秀霞丈夫的大哥早年病逝后,大嫂改嫁远地,侄子一直由于秀霞夫妇照顾,同时还为侄子娶上了媳妇。但好景不长,2013年侄子因车祸意外去世,侄媳妇在巨大压力下不知所踪,只剩下了两三岁的孩子侄孙女陈瑶,可怜的孩子一下子成为了孤儿。村里人都劝于秀霞夫妇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有事没事去看看就算是尽了当长辈的职责了。但于秀霞不忍心,看着孩子纯真的眼神,她就想到只比侄孙女大三岁的小女儿,她实在狠不下心把孩子送走,所以她义无返顾的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她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家。就这样,侄孙女就一直在老奶奶的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在的陈瑶已经14岁了,去年到县里上初中了,每逢节假日,懂事的孩子总是第一时间回到家中,与老奶奶一家团聚。
2015年,丈夫改嫁的大嫂在老伴又去世的情况下,无家可归,被送回村里。大嫂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看着曾经的亲人,虽然已经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牵绊,但她毕竟还是侄孙女的亲奶奶。看着这样凄惨的前妯娌,于秀霞又动了恻隐之心,她主动接过了重担,把大嫂接回了自己家中照顾。大嫂小脑萎缩,吃饭都费劲,于秀霞就饭菜盛好,端到大嫂跟前,让大嫂用勺子吃,然后她再收拾掉下来的饭菜。她把大嫂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她耐心细致地照顾下,大嫂的身体渐渐有了起色,慢慢地都能自理了。口齿不清的她,放在嘴边最多的话就是感谢。经过三年的精心照顾,大嫂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于秀霞勤俭持家,除了照顾家人,她偶尔还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回到家里继续忙家务,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为家人创造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她性格温和,不仅家庭和睦,邻里关系也很融洽,家里有种的水果蔬菜,成熟后都会给街坊四邻分一分,碰上邻居家有事,她都是第一个去帮忙,大家对她赞不绝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秀霞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着这个家,没有任何怨言。她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美德,给孩子树立孝顺的好榜样,是村里公认的好人。于秀霞的事迹被村民广泛传播,连续两届当选了统部镇人大代表,2021年还被推选为林西县十八届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