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张曰平

张曰平

「聊城市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村民」

张曰平

  张曰平,男,1959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村民、琉璃寺烈士陵园第二代守陵人。20世纪50年代,父亲张洪珠带着对烈士亲属的承诺,辞去了分配的工作,成为第一代守陵人。2012年张洪珠去世后,张曰平承诺继承父亲遗志,接过义务守陵的接力棒继续守护,成为了第二代守陵人,父子二人已接力守护烈士七十余年。

  战火烙印:一颗守陵种子的萌芽

  1939年,中共鲁西北区委机关随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转移途中,在高唐县琉璃寺与日军遭遇,48名战士为国捐躯,这一幕深深刻进了张洪珠的记忆里。1946年这些烈士的遗骸被统一迁葬至徐庙村的烈士陵园。1947年张洪珠参军入伍,复员后,组织给他安排了济南柴油机厂的工作。一次回乡探亲,他在陵园看到烈士亲属前去祭奠,却在杂草丛生的陵园里寸步难行,看着无人看守的陵园,他决心辞去工作,回村守陵,他向烈士亲属作出承诺:“以后这里我们张家人来守!”

  从那时起张洪珠吃住在陵园,后来成家了,他又带着孩子守墓,年幼的张曰平就和父亲住在祠堂东边的一间小破屋里。那个时候墓地没有围墙,坟头被雨水冲得只剩小土包,张洪珠为了改善陵园环境,去邻村苗圃做苦力换树苗,他负责栽,小小的张曰平就负责敲着铜锣驱赶羊群。张曰平回忆说,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刨草,他总是念叨着:“那些娃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不能让野草吞了他们。”

  临终嘱托:那只攥紧承诺的手

  从1953年开始,张洪珠一直都是义务守陵,到1990年,镇政府开始每月补贴2元,又出资建起陵园大门和值班室,条件才算有了改善。为了让陵园通上水电,张曰平自学充当电工,帮着父亲接电打水井,补贴的钱也全用到了陵园修整上。就这样,张洪珠无怨无悔守了一辈子,2012年3月,他临终前紧紧攥着儿子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曰平啊,48条命换咱现在的日子,你得守着,让后人知道他们是谁。”张曰平坚定地说:“爹您放心,陵园我接着守!”办完丧事的第二天,张曰平就带着老伴搬进了值班室,再也没有离开。每天清晨,他都会像父亲那样打扫陵园,擦拭墓碑,晚上再检查一遍陵园,从不间断。有次暴雨冲垮了碑座,他冒雨搬来石块垒砌,浑身泥浆地对赶来帮忙的村民一边道谢一边说:“爹临终攥着我的手都没松,我不能让水把碑冲倒了。”

  2013年,烈士陵园重建成为了琉璃寺战斗纪念馆,被列为聊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高唐县党性教育基地。开馆后,张曰平被聘为首任馆长。他说,“我要把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都讲给孩子们,要讲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讲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一定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他时常抚摸着碑廊里的刻字,轻声说:“爹,您看,现在来的人多了,没人忘了他们。”

  接力守护:让英魂故事长出翅膀

  同村人盖起新房时,年过花甲的张曰平却还住在15平方米的值班室里。他总说:“当年我爹对烈士亲属的承诺我永远记得,我也会信守我的诺言,继续守着这些烈士,以后我没了,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张曰平的儿子说:“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带着我在陵园里守着,爷爷走了,父亲又接着守。以后父亲守不动了,我也会接着守,这里永远都有我们张家人在。”

  如今的琉璃寺烈士陵园,柳树枝繁叶茂,将军碑廊前常有戴红领巾的孩子鞠躬。张曰平站在父亲亲手栽下的柳树下,望着赵伊坪烈士的铜像,仿佛还能看见1953年那个推着独轮车的身影。那句“不能让人忘了他们”的承诺,穿过七十余载风雨,在父子两代人的坚守里,长成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张曰平】同名的人物

张姓名人

道德模范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