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明,男,1970年2月生,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从1988年任教后,张玉明深感农村孩子对教育的需求和渴望,多次放弃进城工作机会,在乡村教育岗位上执着坚守37年。
“这里的教育需要人守着”
1988年,刚从师范毕业的张玉明,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司徒小学任教,从此便将自己事业的根扎在了乡村小学教育的土壤里。
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他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补贴学生,给他们买饭、买文具甚至买衣服。每到端午、中秋,他都会从家里带粽子、月饼给学生吃。他对待教学非常认真,每一次备课都竭尽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他的语文课堂总是趣味横生,所带班级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学生们都期待上他的语文课。
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司徒小学的学生数量也从最多时的1500多名减少到后来的几十名。这些年,张玉明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任到城里的学校工作,但是每一次他都选择了留下,他舍不下这些需要照顾的孩子们,也舍不下乡亲们对他的信任,“这里的孩子们还需要我,这里的教育需要人守着。”37年春秋冬夏,正是这份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对农村孩子的牵挂,让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用初心点亮着乡野间的教育星光。
“教育不止于讲台”
在乡村小学读书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渴望非常迫切。张玉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下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做些事情。于是,他开始在学校里筹建“留守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搭建成长的港湾。
他带领老师改建闲置教室,为孩子们建设温馨的宿舍、整洁的食堂和热闹的活动室,还争取资金给他们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夜间还安排了专人看护。开办之初,首批13名家庭困难、无人照料的孩子入住,食宿全部免费。
他深知“家”的核心是亲情,于是想办法架起孩子与家长的“连心桥”:发动孩子给务工家长写成长信、邀请家长回校提建议、置办智能手机供视频通话……屏幕里父母的面容、久违的声音,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张玉明还把这份爱心延伸到困难儿童的家中。2024年寒假,他募集1.6万元,带领党员教师走进困难家庭,帮他们更换了有安全隐患的小家电。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幸福”
2023年入学的两兄弟因年幼时家中发生变故,父母无法照顾,没有上过幼儿园,性格沉默寡言,基本不与人交流。张玉明知道后,特意整理出一间办公室安上空调,安排老师专门照顾。半年后,两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还主动帮老师打扫卫生,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目前“留守儿童之家”已经有21个孩子,张玉明一有时间就来到这里,解答孩子的问题,听孩子的心里话,他常说,自己的目标是“希望每个孩子都幸福”。同事们都说,“张校长对学校里的孩子,真是像对自家孩子一样好!”正是这份把学生当成自家孩子的爱,让“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心灵港湾。
张玉明用超越本职的奉献情怀,扛起了乡村教育的责任,为留守农村的孩子搭起一个温暖的屋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