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历史名人 > 朱震

朱震

「北宋、南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

  朱震(公元1072年生,卒于公元1138年),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湖北荆门州人,北宋、南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年少时在东宝山麓的东山书院攻读,宋徽宗政和年间中进 士,曾任县令、州官,后来官至朝中重臣。以廉正守道闻名于世。

  朱震学识渊博,对经学很有研究,尤其精通《周易》,体会透彻。他以程颐《易传》为宗,采纳各家之说,融会贯通。曾自陈道:“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朱震比较各家异同,分析众说优劣,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老庄,专尚文辞为非。他对象数之学,特别重视,着重探研。《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泽之类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朱震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易解》、《汉上易集传》八卷、《春秋左氏讲义》三卷。

  宋室南渡前,大学士胡安国发现朱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大为器重。胡安国是两宋之际的正人君子,廉洁而又有骨气,不依附当权的奸臣蔡京,一再向朝廷推荐有才德的布衣寒士。胡安国非常赏识朱震,曾向宋钦宗恳切进言:“明君以务学为急,圣学以正心为要,”主张重用朱震。宋室南渡后,江西制置使赵鼎提升为参政知事后,也极力推荐朱震“学术渊博,廉政守道”。宋高宗听了,亲自召见朱震,垂问有关《易》、《春秋》的要旨。朱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体会,应答如流,高宗十分满意,便提拔朱震为礼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祥议官。朱震趁便上书高宗,提出了中兴宋朝的稳妥之计:“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召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又给茶盐钞于军中,募人中籴,可以下江西之舟,通湘中之粟。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之计也。”他主张以荆襄为复兴基地,发挥荆襄的地理优势,妥善经营荆襄,安定人心,召集流亡,农战结合,三年即可以解决守军给养问题。还可以通过长江、汉水之利,运用湖南、江西的力量以充实荆襄,然后乘机收复中原,万无一失。朱震此言,颇得高宗欣赏。

  不久,朱震改任起居郎,后又调任翰林院大学士。有个叫郭千里的人,就要被派为将作监监丞。朱震指出,这个人曾因侵占民田而受到依法惩治,希望不要委派。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虔州(今江西赣州)陈颙率众数千人起义,袭击雩都、信丰等地。次年,起义军又去攻打惠州、梅州,攻克龙川,越明年,起义军又围攻潮汕地区,不克,退守赣南,并联合其他农民武装在各地活动,数量迅速壮大到10多万人马,大小山寨500处。高宗皇帝十分担心事态扩大,不可收拾,打算派大军前往镇压。朱震奏称:农民为盗,实为贪官污吏所逼,派兵镇压,不如派太守招抚,惩治贪官污吏,并选用良吏,百姓自然安分守己,即使有人煽动他们造反或当匪盗,也不会有人去。在他的建议下,高宗吩咐新上任的太守,一到任上就将本州府所属各县的各级官员开列名册上报,发动老百姓检举贪污受贿和胡作非为的贪官污吏,凡经查属实的,一概罢免,改派关心百姓疾苦者来接替职位,凡有政绩者,从优奖励。这样一来,长达三年的农民起义被朱震献策化干戈为玉帛。

  宫中立太子,设资善堂,高宗任命朱震和范冲兼翊善官(讲读官),负责对太子的教育。在朱震、范冲的教导下,太子学有所成,继位后是为孝宗,成为一位贤达的较有作为的君主。

  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朱震请求病休,未允。朝廷因其功勋仍派他主管礼部贡举。不久,朱震因病去世。后来荆门州百姓将朱震列为乡贤,专门修建祠堂三贤祠,把朱震与陆九渊、胡文定三人尊称为“荆门三贤”一同供奉。荆门州在沙洋县汉江大堤的关庙(铁中寺)后建有书院,为了纪念朱震,名之为汉上书院。

朱震相关资讯:

【朱震】同名的人物

朱姓名人

历史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