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东,男,1970年3月生,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高级兽医师。
孙向东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创新工作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强化调查研究,用一个个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一、心系农牧民健康,创新宣传干预方法,努力提升包虫病防治水平
包虫病潜伏期长、致死率高,是西部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究其原因与从业人员和西部地区农牧民缺少包虫病的认知和防控能力有极大关系。
为探索高传播率和高接收率的动物疫病宣传方式,提升行业和农牧民防疫能力,孙向东深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西部省份高原、边疆地区实地调研,走进农牧民, 了解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分析包虫病疫情传播途径,用当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包虫病防治科普电影《格桑花开》,配套制作包虫病宣传挂历和宣传挂图,并长期在西部高原、山区、边疆推动包虫病宣传科普工作。该工作得到了《人民政协报》、人民网、《中国兽医发布》等媒体相继报 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包虫病防治的进一步关注。《格桑花开》先后翻译成藏、维、蒙、哈萨克、柯尔克孜语等 5种少数民族语言,得到西部群众和基层防疫员好评,播出 15.27万场次,总培训达上千万人次,受众知信行(KAP)水平显著提升。该项创新的宣传干预成果也先后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普及奖、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视频类优秀奖、农业农村部创新项目三等奖。
二、围绕主责主业,突出科技创新,科学支撑动物疫病防控
深耕兽医流行病学技术研究,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包虫病和狂犬病等人兽共患病防治为突破口,将大数据分析、疫病传播动力学理论与技术集成创新,探索解决了动物疫病防控战略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难题。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市场价值链,提升风险评估准确度,对追溯小反刍兽疫、H7N9流感和非洲猪瘟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强度指数,在国内外首次定量评估动物疫情发生强度,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动态分析提供了有力抓手。出版论著 15 部,发表论文 66 篇,向农业农村部上报技术报告 21 个,制作 4 种技术推广材料,获得软件著作权 5项;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获 2015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兽医统计学》、《动物疫病空间分析》等书籍,发展了兽医流行病学理论和技术,为做好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扎根基层,强化调研,着力剖解基层实践难题
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边疆,深入疫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中,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获取第一手资料,为评估灾害损失、制定科学应对措施提供重要支持。2008年江苏 H5N1流感、2013年长江中下游 H7N9流感疫情期间,第一时间赶赴疫区,获取数据、构建模型,为农业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2018 年多次深入非洲猪瘟疫区,现场协调解决养猪户上访问题。2019 年赴新疆调查我国首例牛结节性皮肤病,第一时间取得样品,为内地做好防控争取了宝贵防疫窗口期。
在深入人兽共患病疫区时,孙向东总是把防疫事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放在第一位,从不退缩。赴内蒙古、新疆、吉林等地调研布鲁氏菌病,赴四川、青海和西藏调研包虫病,赴广西、贵州、湖南等地调查狂犬病,从不畏风险,一项项可能因素排查,一个个线索抽丝剥茧,风餐露宿、马不停 蹄,从不抱怨,从不叫苦。大雪封路、高原缺氧、高山滚石、车辆爆胎是调研途中的常事。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为人兽共患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制作的狂犬病宣传片获 2021年中国狂犬病年会科普视频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