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祖国到处呈现出尊老爱幼,和谐友善的良好风气。
王欣,女,36岁。是德州市公用水务集团的一名职工。在工作中,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团结友爱,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生活中,她是父母的好女儿,是公婆的好儿媳,是爱人的好妻子,是两个孩子的好妈妈。她怀着对家人的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者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1985年,王欣出生在一个孝老爱亲、和谐温馨的大家庭。爷爷是公用水务集团的一名职工,奶奶早逝,爷爷以一己之力含辛茹苦的养大了四个孩子。正是因为经历过这艰苦的岁月,孩子们对老人十分孝顺。悉心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家庭的每个人都对爷爷关爱有加。爷爷听力和视力随着年岁增大逐渐减退,看不清楚电视画面,姑姑就边看边给爷爷大声讲着听。爷爷喜欢和邻居一起晒太阳聊天,但是腿脚不方便,父亲就背着爷爷下楼。叔叔、婶婶为了让爷爷上下楼方便,更是贷款买了电梯房。长辈们对待老人的态度,王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她以后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产生巨大影响。
如今她自己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让孝顺变成一种习惯。生活中她任劳任怨从不斤斤计较。她用心孝顺父母、公婆。获得亲戚朋友的认可,公婆更是拿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看待。
顺风顺水的日子并不是一直都在,2018年母亲得了恶性肿瘤,需要手术,作为独生子女的王欣,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而此时家中幼女才刚刚2岁,她一边带着母亲奔走于各大医院,一边挤出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母亲住院后她全程陪伴,积极和医生商量治疗方案。由于手术风险极大,她顶着巨大的思想压力还得开导母亲,降低母亲的思想压力。身为独生女,本应是享受父母关爱的时候,但是如今她却要选择面对困难。沉重的担子压得她喘不过气,她曾多次默默的留下眼泪。每次哭完她又调整好情绪回到病房继续伺候母亲。手术后,母亲住进了加护病房,不能自主活动,她便耐心仔细地照顾母亲,医生说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进行,母亲不愿意,她耐心的开导着母亲“我小时候您不是也这样照顾我的吗?”经过她多次的劝导母亲终于不再固执,安心的接受。平时她对母亲的一日三餐也费尽心思。为了保证母亲的营养,绞尽脑汁的为母亲提供可口的饭菜。每天寸步不离的守在母亲的病床前,连睡觉都是蜷缩在陪护椅上。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母亲恢复的很快。连医生护士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很快母亲就出院了,为了方便照顾,她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兼顾母亲和孩子,生活被安排的满满的。
母亲的身体恢复了,公公在一次查体中,查出了肾上腺肿瘤,这种病不常见,医生说病情十分严重需要尽快手术。一向是家中顶梁柱的公公生病了,这让一家人顿时感觉天都要塌了,紧急商议后,决定去天津的专科医院做手术。公公却坚决不同意,就要在当地做手术,无论怎么劝说,都执意坚持。这时王欣看出了老人的心思,对公公说,“爸爸,您是不放心孩子们吗?家里有我呢,您放心,去大医院手术效果好,好得快,只有快快好起来,您才能接着帮我们带孩子嘛。”在她的积极劝说下,公公终于同意了。由于公公的病情复杂需要做多项检查爱人要一直留在天津不能返回。照顾母亲和孩子的重担又落在王欣身上。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由于母亲大病初愈,她不敢让母亲过度操劳,每天晚上孩子们睡着后,她偷偷起床,洗衣服,收拾房间,准备第二天的早餐,整日忙忙碌碌的。很快医院那边传来了好消息,公公的手术十分成功休养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如初。笼罩在一家人头上的乌云终于散开。王欣也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公公出院后,她深知父母和公婆的年龄都大了,便比原来更顾家了,休班的时候主动做饭,照顾孩子。每天单位和家两点一线,虽然辛苦,但是看着温馨和睦的家庭,又感到无比的幸福。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她用自己的善良,贤惠和勤劳,守护着家庭的和谐与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