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女,1983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邵阳市第一中学团委书记兼任双清区明德学校副校长。 在人大院子,居民经常议论着这样一位妇女,她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常年生病卧床的婆婆,还精心照顾瘫痪的外婆、中风的爷爷和受伤的父亲,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婆逢人就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她孝敬老人、热情善良、勤劳敬业的事迹被大家交口称赞,她就是谢宁。 “她是孝顺长辈的好榜样” 2011年,婆婆突患脑出血,脑血管瘤大破裂,生命垂危。她和丈夫千方百计给老人治病。但老人最终还是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90岁的外婆突发脑血栓住院,也失去了自理能力。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婆婆,想着住在医院的外婆,谢宁和作为独生子的丈夫心里像倒了百味瓶,很不是个滋味。为了不让瘫痪的婆婆生褥疮,她和丈夫每天至少要给老人翻身五六次,每天都用温开水,把老人的周身擦洗一遍。每次给婆婆喂药,她都先试试水烫不烫,再把药放到老人的嘴里,让老人用吸管吸水把药冲下去。她和丈夫担心婆婆打针时会手脚冰冷难受,每次都用热水袋暖着药水,并不停地给婆婆按摩。公公的年纪大了,她和丈夫生怕公公的身体也会被拖垮,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瘫痪的婆婆,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不会说话的又神志不清的婆婆,每当看到她过来就开心,看到她离开就会掉眼泪。自从婆婆得病后,谢宁和丈夫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而这期间,谢宁和丈夫还要瞒着婆婆照顾住院的外婆。最困难的时候,谢宁和丈夫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婆婆的病情减轻后,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和丈夫都要扶婆婆在医院的走廊里练习走路。公公多方打听到中山附三对脑出血病人的康复很有办法,谢宁和丈夫又陪着公公婆婆到广州做康复。一个月后,婆婆的行动能力有了很大恢复。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瘫痪了十多年,她和丈夫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可是无论多忙多累,她和丈夫都没有疏于对婆婆的照料,婆婆已经能下地走动了。婆婆和公公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2015年,81岁的爷爷突然中风,到邵阳住院治疗,这时候的爷爷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智力只相当于一个8岁的孩子,一个不留神,爷爷就会拉在身上。为了照顾好爷爷,谢宁和小叔一起专门在爷爷病房里贴了一张照顾爷爷的作息表,每半小时做什么,上几次厕所,何时康复、聊天、睡觉,谢宁都了然于心。每天她都要至少给爷爷和小叔送一次饭,要陪爷爷聊一会儿天。 2019年底,谢宁的父亲因为一场车祸,右腿和右臂受伤,行动极为不便。为了让父亲尽快恢复,谢宁和丈夫每天搀扶着父亲到老中医处做按摩和针灸,每次都要大半天。父亲1米6的身高,有180多斤,对于120斤的谢宁来说,实在有点费劲。两个月后,老人的腿恢复了,但是右臂因为在越南战场上受过枪伤,加上车祸,致使韧带粘连。矫正手术期间弟媳正好要生小孩了,弟弟和妈妈的主要精力在照顾弟媳。由于赶上疫情,谢宁不用去学校上课,她和丈夫每天都在医院照顾父亲,帮父亲做艾灸和康复训练。谢宁的弟弟经常跟她说,“姐姐,你这么辛苦照顾家人,孝顺长辈,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她是家中的主心骨” 丈夫先后在治超站和交通管理局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没有规律,有时连续几天不能回家,忙着稽查巡逻。谢宁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有时晚上忙到12点多。工作上有许多锻炼的机会,丈夫都为上有多病的母亲,下有正在读书的孩子而犹豫不决。她知道了丈夫的想法后,就对丈夫说,“这正是锻炼你的好机会,去吧,这个家有我呢!”丈夫常说,“她就是家中的主心骨,多亏了她,我和孩子才能没有忧虑。”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孩子从小到大,她和丈夫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孩子。在她和丈夫的影响下,孩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每次买了孩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孩子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填;每逢节假日,家里的家务比较多,儿子总能帮着妈妈分担许多家务,抹地、洗碗、洗衣服、刷鞋子爸爸不在家的日子,爷爷病了,儿子一晚上不离爷爷左右,把爷爷感动的直掉眼泪;儿子上学期间,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 丈夫感叹道,“谢宁这些年来,处处都想着家人,唯独不想着她自己。” “我真想叫她一声妈妈” 谢宁知道,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品德,才能无愧于这个职业。她有一个学生小文,由于父亲残疾,母亲离家出走,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次,小文哭着找到谢宁,说家里负担太重,不愿意继续学业,且不愿说出原因。谢宁找到小文家,发现小文的爷爷受伤住院,便拿出2000元钱,还帮小文申请了学校的助学金,并耐心地安慰她。后来小文顺利考上了大学。在大学时,小文在给谢宁的信里这样写道,“高中时大家都亲切地称您为‘谢姐’,可是如果您愿意,我真想叫您一声‘妈妈’”!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 谢宁从来不向外张扬,默默地照顾着身边人。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