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黎,女,1991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工作于密山市八五七学校,任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张老师在工作中总是很亲切,她以爱心感染孩子,以真诚感动家长,爱心、细心、责任心是她的坚守,生气而灵动的课堂是她的追求;在生活中她总是很阳光,很“恋家”,她每个假日都要乘车回到70公里外的母亲身边,打扫他们的小家,与父亲一起照料、陪伴患病的母亲,守护那个温暖的家。
那是2014年的春天,一向节俭的父母突然来到了哈尔滨,然而并不是来看望将要大学毕业的女儿的,一切都像一场噩梦一样,原本健康的母亲突然间就高位截瘫了。刚做完穿刺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医生不让随便翻动病人,而母亲也确确实实是不能自己移动分毫的。在梦中流泪,尚且还会呜咽着醒来,然后庆幸只是一场可怕的梦,但是当第二天早上在医院走廊的陪护病床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真实了。母亲是脊髓炎,一种发病率为0.1/10万的病,胸部以下全部丧失了知觉。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母亲变得很脆弱,每天晚上悄悄流泪,感觉生命再无意义。父亲很快就把家里的田地和扣在棚子里的稻苗一并转给了别人,全心全意照料母亲,陪着母亲锻炼、扎针,学习为母亲的腿做按摩,到书店买护理书看······
父亲的臂膀撑起了女儿的天空,4月20号母亲生病,5月份她便顺利的考回了母亲身边,她明白母亲离不开她,工作一定要离母亲近一些,从小到大,母亲把她宠在手心里,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一家人要在一起,母亲才有希望。在母亲住院的那段日子里,每个假日她都往返于两地之间,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母亲待在一起,她要赶最早的那班车,5点20的车,天还不亮,有时门卫还没有打开校门,那就要跳墙出去,赶到医院时七点钟正好一家人可以一起吃早饭。晚上不回家时就和母亲一起睡在病床上,一晚上不乱动,就不会挤到母亲。在那空牢牢的家里,她学会了一人烧柴做饭,母亲总是很喜欢吃家里做的菜,手艺不好,往往要忙活一早晨,饭菜放到饭盒里带到医院,母亲的运动都进行一半了,中午一家人围着医院小小的床边柜一起吃饭是最快乐的事。闲暇时,一周发生的大事小事都要说给母亲听,既然母亲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不能到女儿工作的地方去看一看,就要讲给母亲听。
待母亲出院后,每个周六的早六点赶车回家,周日下午三点四十赶车回校就成为了常态。村里的人见到就招呼“又放假了!”在每个假日的早晨,她都要打扮好自己,母亲最喜欢女儿元气满满的样子,这样她在家就会放心许多。父亲在家把母亲照料的很好,每日忙的团团转的是父亲,父亲每天帮母亲洗好多衣服,照顾母亲的一日三餐,以往从不下厨房的父亲竟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女儿能做的是好好工作,多为他们攒点钱,添置一些生活用品,毕竟父母都是农民,除了靠地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父亲已经很忙了,屋里屋外的活,还要每天把母亲抱来抱去,让母亲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无暇把房间打扫地那样细致。于是每周她都要好好把屋子打扫一遍,养几盆母亲喜爱的花,节日时尽力做一桌平时不做的饭菜,让生病的母亲看到一个仍旧精致、干净的家。
在母亲身边,她又做回了孩子,放假回家远远地就喊“妈妈”,离家的时候总是要亲吻母亲后再离开。假期和母亲闹着玩,开玩笑,讲故事,总是爱逗一逗母亲。母亲坐不稳,许多事情都做不了,她明白什么都不让母亲做,母亲心里也难过。所以削土豆皮,缝袜子诸如此类的事还是要时常请母亲帮忙,每次又端水洗手,又找东西又放桌子的,一切都准备好了母亲才能开始“劳作”,但麻烦点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在一起做一件事。人是要被需要的,这样才能感受到价值,感受到快乐。母亲是家里的总指挥,做事“请示”母亲,做完请求“检阅”,是这个家的“规章”。
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转眼间,七年过去了,在这七年中,她把假期过得最是丰富多彩,最是阳光快乐,因为假期在母亲身边,最有人生的意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亦子之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