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芳,女,1979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
郭晓芳躬耕教坛,将思政课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通过“主题化”设计和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价值观,打造出学生喜爱的思政特色品牌,取得显著育人成效,主讲课程全网收看总人次超21亿。郭晓芳曾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湖南好人”等荣誉。
无论学校还是云端 都是我坚守的三尺讲台
郭晓芳自幼心怀教师梦,2015年,学校成为首批网络联校,她主动报名,为偏远山区孩子授课。她说:“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此次“触网”经历,让她坚定了长期开展网络教学的决心。2019年,郭晓芳加入“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她全身心投入,制作的第一课《我和我的祖国》一经播出,便触动了全省近千万中小学生的心。
2020年1月,网络大课堂开课频率从每月一堂增至每周一堂。郭晓芳连轴转了三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同事评价她:“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像台机器,没日没夜地转。”每堂课播出后,她都会同步记录学生弹幕、留言,分析批评与建议,只为不断优化课程。“我想上好每堂课,因为无论学校还是云端,都是我的三尺讲台。”郭晓芳说。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 学生都是我心头的牵挂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有别于传统思政课。郭晓芳思考:如何让学生想看、爱看?她认为网络思政课必须提升吸引力,抓住学生心理需求。“学生不喜欢,一切等于零。”于是,她将“时”与“事”作为课程主线,融合德育、心理、安全等内容。“我想带给学生的课堂,绝不局限于某门学科,而是将家事、国事、天下事融入其中。”她采用“主题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元视角,让他们在关注社会中受到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熏陶。
“剪辑是技术,更是教学语言。”她对每月每节课的每帧画面都烂熟于心。在《雷锋的“朋友圈”》一课中,她讲到如果雷锋活到现在,已是一位耄耋老人,镜头缓缓推出雷锋年轻时的照片,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珍贵与遗憾。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我愿为每个孩子点一束光
郭晓芳期待网络大课堂能突破课堂边界,让全省中小学生,尤其是乡村孩子,连接历史与未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等榜样相继成为“学科教师”;十八洞小学学生登台介绍风土人情;新晃侗族学校借助5G和全息成像技术,实现异地同屏对话。
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郭晓芳进行近百次家访、赴校交流,“郭老师信箱”收到6万多封来信。有偏远地区学生写道:“大课堂是一束光,在这束光里,世界变得很大,梦想长出枝芽。”她愿为每个孩子点亮希望之光,无论他们身处城市还是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