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建,男,1971年10月生,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站集镇第三初级中学教师。
1992年毕业后,卢文建主动回农村任教,1994年,他因高烧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仅有0.01。但他勇敢向命运挑战,创造“卢氏教学法”,探索出借眼授课法、快板书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扑克牌点名交流法等,深受学生欢迎。盲眼授课31年来,他担任过十多年班主任,连续9年获县优质课一等奖,先后10次在县级教学水平测试中夺冠。他通过设置奖学金、捐款等方式帮助困难学生,累计捐资17余万元。
卢文建曾获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最美教师、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33年“借眼”执教写忠诚
1992年,21岁的卢文建从商丘师专毕业,他放弃留城工作机会,主动申请到虞城县农村任教。“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乡村孩子太需要老师了。”这一去,便是33年。初到乡村,他身兼数职,白天授课、批改作业,晚上家访,把学生情况记在心里。就在他逐渐熟悉情况,准备大干一场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1994年,一场高烧导致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剩0.01。医生判定他无法再教书,学校劝他转岗,家人劝他病休,但学生的话给了他重登讲台的动力:“老师,我们还想让您教!”
从此,他开启“借眼教书”生涯:备课靠家人和学生读教材,讲课凭记忆复述,写板书靠手感摸索。即便左眼只能模糊看到学生轮廓,他也能准确叫出名字、察觉孩子们是否走神。33年来,他从未缺课,甚至2023年被电车撞成腰部骨折,他也仅休息一个月就拄拐上课。
“助梦奖”里的育人温度
“听到学生考上理想学校的消息,比吃蜜还甜。”卢文建对学生的爱,藏在无数细节里。为了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他坚持33年家访学生2000多人次。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为了帮助困难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坚持用自己的工资、奖金设置“卢文建助梦奖”,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奖金7万多元,向困难学生捐款捐物10余万元,激励学生实现梦想。因家贫打算辍学的刘青文,在他劝说下重返校园,最终考上武汉大学;学生卢红玲考上高中却交不起学费,他拿出1000元帮她入学。每年春节,总有学生带着“回娘家”的大馍来拜年,喊他“爸爸”,这些称呼背后,是他“爱生如子”的最好证明。
为了让学生爱上学习,他勇于创新,探索出“卢氏教学法”:把知识点编成快板书,用简板、竹板、筷子、月牙板打节奏;用扑克牌点名交流、拉近距离;给班级起名“学霸班”“学神班”等,带领学生喊口号提精气神。2022年7月24日,他在央视演播大厅讲课。学生说:“卢老师的课,永远让人期待。”这些创新,源于他“不想让学生因我视力不好而吃亏”的执念。
把苦难活成“励志教材”
2021年3月,妻子张九英被查出结肠癌晚期。作为他33年教书生涯的“眼睛”和“后勤部长”,妻子的病情让他痛彻心扉。但想着毕业班的学生,他让儿子从深圳辞职照顾妻子,自己坚守课堂,只在周末和节假日去医院陪她。妻子化疗时,他就给她唱快板书帮她缓解痛苦;妻子清醒时总催他:“别耽误上课。”即便如此,他们夫妻俩还在病房创作大量疫情防控快板书,不断向社会传递爱的力量。
2022年9月24日,妻子临终前叮嘱:“你不用再陪我了,咱班的孩子等着你呢,快去吧。”办完丧事的第二天,他揣着妻子照片强忍悲痛走进了教室!妻子走后,他更多借助听书软件备课,学着自己洗衣做饭,拄盲杖往返走4公里上下班,雨天摔跤后爬起来继续赶路。他说:“我得活得像样,才能告诉学生‘挫折打不倒人’。”
助学路上不停步
“我得到太多帮助,要把光传下去。”作为商丘市师德报告团成员、商丘好人宣讲员和“出彩河南人”宣讲团成员,他做了800多场报告,动情地讲述让台下听众常常热泪盈眶。有位年轻教师说:“他让我明白,真正做教育的就是实实在在地坚守与奉献。”作为文化志愿者,他带着自编快板书下乡宣讲政策、传播知识与文化,老乡们说:“卢老师的快板,比喇叭听得还明白。”
如今,54岁的卢文建仍拄着盲杖上下班,“助梦奖”继续颁发,课堂上的快板书依旧有节奏。他说:“只要还能站稳讲台,只要学生或讲众不嫌弃,就不会停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