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芝,女,1962年7月生,平度市蓼兰镇蓼兰村王木匠庄党支部委员、妇联主席。
杨秀芝一家是平度市蓼兰镇蓼兰村王木匠庄最大的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共八口人,家庭成员彼此宽容体谅,互相体贴关心,是村里的模范家庭。都说婆媳关系难处理,但是杨秀芝却不这么认为。她始终把儿媳妇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别人家的宝贝女儿嫁过来咱也一定要当宝贝对待。”考虑到儿媳妇工作繁忙,她便把洗衣、做饭各种家务活都承包了下来。
其实,这个大家庭非常特殊。杨秀芝丈夫的亲生父母有三个孩子,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丈夫是老三。之前丈夫的养父母因为结婚13年没有生育子女,丈夫在一岁半时便过继给了现在的养婆婆家生活。几年后,养婆婆相继生下了两个女儿。所以,现在丈夫共有五个兄弟姊妹。因为大姑姐和大伯哥都不在本村住,照顾老人不方便,杨秀芝便将丈夫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都接到了她家照顾。就这样,在她们结婚37年间,家里的南屋北屋共住着四位老人,两个公公、两个婆婆。每到周末、节假日,她总是主动开个小小的家庭聚会,做上几位老人最爱吃的饭菜,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热闹热闹。每当老人们过生日的时候,她和两位婆婆就一起忙活着包饺子,每次她还额外多包上一二百个,就为了让兄弟姊妹们走的时候捎一些。结婚37年,四位老人从来没有去过理发店,每次到老人该理发的时候,她便数着日子挨个为老人洗头理发。就这样,四位老人在同一屋檐下相处得其乐融融。 逢人便说,“老天赐给我们一个好儿媳,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操碎了心”。
婆婆乳腺癌病重后期,乳房上破了一个小洞,不停地流恶水和血水。杨秀芝便一天24小时不停地用棉棒给婆婆消炎、上药、消毒、包扎伤口……白天她和大姑姐轮流照顾,一日三餐由她做饭给婆婆吃,只要婆婆说想吃什么就马上给婆婆做。有天晚上凌晨一点多,他发现丈夫还没睡 ,便马上起身问是不是老人怎么了。“咱娘便秘半个小时了,用尽了全身力气还是便不下来。”丈夫应道。听到这里,她马上走到婆婆身边,问了问婆婆的情况,然后二话没说,拿来一盒开塞露,用商量的语气说,“娘,来,我来给您用药。”然后,她便小心翼翼地将药水给婆婆推了进去,然后握着婆婆的手开导着婆婆。5分钟后婆婆说有便意了,她又顺手扶婆婆去上厕所。婆婆开心地说“这会舒服了,有儿媳妇在我身边真好”。等老人睡下后,她才回到自己屋,那时已经凌晨三点了。大姑姐也非常感谢她无微不至照顾老人,“老人日常生活中有弟媳妇照顾,我们是既感激又愧疚。”杨秀芝却不这么觉得,“愧疚啥,你来来去去的不方便,谁照顾不是照顾,再说了,照顾娘本来就是我作为儿媳妇的责任。” 婆婆去世后,大伯哥因侄女重病在北京医院治疗,疫情期间医院封闭捞不着回家,她便打电话让大伯哥放心,她跟丈夫一起好好的处理完了婆婆的后事。
在杨秀芝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夫妻和睦、无私奉献、勇担责任的优秀传统美德。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却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